对于无双的一个文化主义的过度解读
文化主义过度解读这个词是从那本《王家卫的感官电影》里学的(翻了一下翻译太差,我也太懒,就翻了翻头两章...),作者是站在波德维尔那套诗学立场上把阿巴斯这套在香港电影上惯用的文化主义阐释立场批判了一番,但我每次看港片还是忍不住那这套所谓的陈词滥调往上套...其实在我这样一个理论功底为零的人看来,港片已经脱离了能不断产出被波德维尔夸成香港爱森斯坦这样的导演与电影之后,从中看些香港特有的文化症候显然比看那些电影技巧有意思得多。
说回无双。其实全片一切身份的挣扎都是代表着香港身份的挣扎,无论是郭富城编造出来的还是后来真实的张静初的身份挣扎。简而言之,在庄文强那,香港最终最好的出路就是和郭富城张静初那样实践科本那句烂大街的名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Du的路走过了,不成;继续九七前老路肯定也会被警方所代表的权力一方制裁;至于投诚,人自始至终就没考虑过这个选项。逃来逃去你也就是在原地打转,逃不出大陆的手掌心,只能自毁。
也就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这片更具有一种哀歌的无限凄婉的氛围,就像之前酒店里张静初和郭富城的前戏一样:郭富城看了看香港与玻璃里印着的自己(一则香港身份的隐喻),开始抱着张静初开始亲吻,配着夜色和哀伤的配乐,香港的明天是如此的不确定。
这片的票房口碑也只是证明了港产商业片依旧可以足够好看,只要把剧本打磨得如look老师讲的各种翻转腾挪,搭配足够细心的镜头设计,例如审讯室的无尽玻璃与开出监狱那个剪邮票的逆光(我就是看预告片这个镜头的质感相信这片确实会不错的)还有上文提到的那个望着玻璃反光的自己与香港夜景。但是所谓的港片未来与复兴靠这样的哀歌作为标杆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和高捷在金三角那部分都变成林超贤为内地特制的拍法了。港产商业片不得不靠这样没啥创造力的分镜(航拍慢动作耍帅大爆炸各种来)以及跑到东南亚而不是像以前黄金时期那样拍香港成为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华人对于故土的想象,搞成这样,也就只能走合拍大片路线了,最多像邱礼涛那样往里放点小心思。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那些燃烧自身,但是在这不能被讨论的电影,正如彭丽君那本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书名:《黄昏未晚》
(这书我也是翻了两章还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