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我爱的演员,第二遍喜欢这个导演

翎月Lynn
翎月Lynn @LynnSiey
夜孔雀 - 评论

为什么看两遍呢?因为今天下雨,交通原因导致我第一遍错过了前面很大一部分,一头雾水地看完以后为避免遗憾又买了下一场的票。

这个导演给我的感觉,我想用一个词概括,是一个有天真气的导演。他天真地相信音乐艺术能救赎和治愈,透过女主角的视角流露出对生命的天真的怜爱,天真地相信爱与知音的存在。他镜头下的故事是简单的,自然的,安静又带着吸引人的力量。电影中有很多安静的长镜头,在寂静的氛围和悠扬的尺八声中,我没有看到我脑补出的乱七八糟的狗血情节,有巧合的地方,但是完全可能发生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我喜欢这一点。望着银幕我不停地在想,这个导演拍电影像在写诗——简单而意味深长,处处留白,从疲惫浮躁的生活中抽离出来飘在上空。他的风格是不接地气的,但是纯粹美好。

在电影中,我非常能够感受到导演的乡土情节。彼时我在初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就深能体会游子归乡的悲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实中的家乡早已不是你记忆中的样子,你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能去梦中找寻。电影里很多台词和镜头的设计很能体现导演的这种情绪。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小时候漫山遍野的臭椿树,后来建了三峡水坝,埋底下去了。”这句话犹如出自导演之口。电影成都的部分如同记忆中呈现的一般——成都的景总是雾蒙蒙地带着湿意,人也都是一口乡音,女主角像孩子一样喜欢骑着自行车乱窜。然而我却从刘烨饰演的马建民看到了导演的影子:早年漂泊,可能被驱逐,对法国没有归属感。电影川蜀特辑里导演曾操着方言讲述想在中国拍摄上映的夙愿,而他这一强烈愿望也让着电影笼罩在郁郁的乡思中,片尾的黑白字幕说,他欠着成都一笔债,想念家乡逝去的敏感美好的地方,同时希望这些有价值的事物长存。

如果要讲电影的内容的话,比较鲜明的一点就是电影里的一些文艺元素堆积。最美蛾子夜孔雀,古老乐器尺八,丝织蚕茧,文身手艺,川剧。但是我之所以说是堆积,是因为我感觉到这些元素都没有在电影中深刻展现,只是更像一种符号,一种氛围。但是还好,我觉得这些元素的穿插并不太生硬。另外需要赞赏电影的配乐,尤其是其中尺八和现代节奏乐的结合的那一段,浑然天成。

演员的部分,我并不避讳我粉丝的身份。之前看到有影评人说刘亦菲出乎意料地适合这种风格,我想或许是因为,我所知道的刘亦菲,也是这样一个有着天真气的演员,天真地说“好的电影是一个丰盛的心的产物,而不是盲目地数据堆砌”,天真地希望我们观众能从她的电影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刘亦菲在这部戏里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自然”,不管是好奇、羞怯还是流泪。上一部戏里她表现突出但仍然有让我犯尴尬症的戏份,但是这部戏即便是有些矫情的情节我也觉得看起来非常合理。刘烨,他在探视间里那个带着柔情的询问的眼神让我仿佛看到了蓝宇。余少群,他我觉得戏份人设都很出彩的,预告片里面出现过的那个抬眼,还有川剧的身段,美到我了。黎明,气质在,儒雅淡然渊博大家的感觉。

恕我直言,这部戏并不适合普罗大众,它不适合放在嘈杂的影院里和美国大片同台对阵,更不适合你吐掉嚼不烂的爆米花骂道“一点剧情也没用,什么乱七八糟,被骗进来了”。它更适合喜欢这部片的人买下碟片收藏,在下雨的傍晚一个人静静观看。戏里男女主角的爱情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我想电影也需要它的知音。

我想我一会儿要去补导演的其他作品了。
2016-5-20

写在后面的吐槽
还是忍不住批评一下电影的预告,跟电影根本不是一回事嘛。好的预告应该展现电影的精华和气质,而不是东拼西凑地另造一部出来,毕竟什么样的预告吸引什么样的受众,继而影响它的评价。
另外我不喜欢夜孔雀的特效,那个蝴蝶太失真了……上一张真的夜孔雀的图现实中的夜孔雀
现实中的夜孔雀 看昆虫记的时候孔雀蛾给我的感觉是热烈而决绝,电影里面的太秀气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