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壁花

先要為此電影澄清,電影絕不是美國版的《那些年》,那張《那些年》版的電影poster,真的睇到就眼冤……電影中文名確實也譯得一塌胡塗,竟然還在搞那個低俗的類音字gag,《少年自讀日記》是自那門子的讀?何不干脆用「自瀆」就好了,反而可扮扮清高硬說成是年少輕狂的精神自瀆……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Perks” 可解成特技,”wallflower” 一詞本來自一個影像,指那些在舞會中不懂交際而孤獨地靠著牆的人,後泛指不懂社交的人。他/她們未必是沒有主見、一事無成的人,他/她們只是無法好好在公眾場合作表達自己。電影男主角Charlie (Logan Lerman 飾) 就是一個典型的wallflower, 在遇上Sam (Emma Waston 飾) 和Patrick (Ezra Miller 飾)之前,他的校園生活都是弧獨,在舞會中都是靠著牆的,總是一個人。電影中就正正有一個畫面是Charlie 在新生舞會站著靠牆的畫面。同母異父的Sam 與Partick的性格與Charlie 迥然不同,不論是常被男人玩弄的Sam 或是不能出櫃的Partick,他們都同樣是敢愛敢恨的。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會有變成wallflower 的時刻。戲中有一幕是Sam站在Charlie 曾經站過的位置,一個人。在青春的時期,大抵每一個人都曾經愛自己一個人但又怕自己一個人,想做wallflower 又想做social butterfly。也許正是這一種認識孤獨的過程,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電影很觸動我的一部份,是Patrick 敢於去追求自己愛的,敢於承擔自己的愛情,然後好好面對自己失敗的愛情。(當然也因為Ezra Miller 演得很好) 我們或許常問,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為什麼我愛的他/她竟然找一個這樣的人來愛,為什麼我們之間的距離這樣近又那麼遠。電影中一句話說: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也許,就是我們有太多時候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遺忘了自己的好,然後於是找了一個自己不太愛的人來愛,在認自己的命。而Patrick 對愛情的執著之所以觸動,是即使他在同性世界戀愛中兜兜轉轉受盡挫折,他還是相信自己的好。愛,就只是簡單的愛,沒有考慮。
在生命的幾許轉折中,我們要學會好好愛自已,然後相信自已值得被好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