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笔记
第一章
干活时当有声书听。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带着镣铐跳舞的书,或者本身该书就是作者的课件内容,开篇的几个经济学基本概念,不论宏观政策还是土地经济,所有人第一课都要讲,莫名有些熟悉感。 概要章节(乃至第二章)内容如所料,基本观点也是上一个十年里宏观与财政课程都会涵盖的观点。也有我站在结果看过程的因素,并不惊讶。听到其中说到重大流行疾病等事件统筹归中央这段——在上个十年里,这种大概会作为概括性描述被大部分人忽略。 作者不断强调‘主流经济学’里说的小政府模式不贴合中国的政经情况,这点并非盲贴热点,应该也是观察过两个世界后不断反思的结论。所谓‘主流’研究是北美视角主导,加州和纽约的声音传到密西西比和锈带,到底有多少执政者会听?而很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也都有强政府主导的影子在,这点中国确实不是个例。只不过作者举例“管理常务的技术官员比轮换的官员更了解实情”时引用的居然是Yes Minister——老师,YM和YPM再好那也是个虚构作品啊……
第二章
80-90年代的改革政策和金融危机后的隐患,是我这代大学里的热议话题,观点不出圈,就算复习。 恰巧联想到最近在吵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不好看:90年代“好看”,是有地域因素的滤镜,但那时的作品在讲的事不论南北都有共鸣。赵老蔫问王八池子的承包,范伟的相声讲讨债办清白条,牛群冯巩“领导冒号”,姜昆“一大衣柜的酱油”,再乃至黄宏经常扮演的东北工人形象,都有时代的影子在,也都在表达一些观点。而到如今啥都不敢玩笑,说相声的上台唱歌水时长,最后拉着七老八十的老艺术家上台“想死你们了”。这个十年的剪影,着实有些悲剧感了。
第三-七章
土地财政和影子银行部分因为比较熟悉,没有太多记忆点。倒是华中几省搞显示屏的产业投资结果变成产能过剩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年快手抖音视频里声光电的乡村大舞台。后几章的措辞明显谨慎,我上学的时代还敢大谈对未来的担忧,看来现在都只敢说“稳中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