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是因为太乖【含剧透】

1922年的电影,没想到画面可以这么美,但看着更觉心痛。从蝴蝶夫人、到莲花姑娘、西贡小姐,似乎殖民时期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中,总会有一个身世凄苦的女性,尽管纯洁美丽,却要为天真的爱承担巨大代价,最终把生命或者孩子都交出去……

有人说这是西方对东方的意淫,但仔细想想,她们不过是东方背景下的茶花女、德伯家的苔丝,以及悲惨世界里的芳汀,只是在西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对于"被毁掉的美丽女性"的幻想,才开始向当时仍未醒来的东方转移。

而在我们东方文学的传统中,这种角色更多,几乎比百年好合结局的还多,到今天还很普遍。

所以这其实是同一种传统审美模式,无关东西方,甚至都无关性别,而是处于优势地位者对弱势者的道德绑架。只是有时体现为东方对西方,贵族对平民,男性对女性。

赞美一个人,却不是为其拒绝妥协的勇气,而是集中在她(或他)的无辜受苦和隐忍,这难道不是一种“忽悠”吗?因为他或她本可以不妥协的,只是一旦选择反抗,就会被认为失去了善良柔弱,不再纯真无辜。只有那些宁可将自己置于孤苦境地,至死也不愿失去“高尚”的人,才算足够“道德正确”。因为他们没有攻击性,不危险。

然而赞美和同情能补偿他们经历的痛苦吗?能改变他们绝望的境遇吗?如果一个人生存的环境都没有给善良提供足够的保障,凭什么要求他或她继续为之献祭?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好想给这样的故事改编一个结尾:女主角意识到被抛弃后,去了青楼,却从此入了黑帮,一路拼杀,成了海盗女王(类似女海盗郑一嫂),某日在打劫欧洲商船时,俘虏了旧日情人,为拦住要灭口生父的儿子,终于告诉他身世。最后念及旧情,留此男一条生路,索了一笔赎金放生。换得几桶好酒,邀众兄弟同醉,月朗星稀,船行海上,朗笑一声,前尘尽忘。


郑一嫂的传奇人生参见这里

【曾于2015年7月13日发布于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