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几点启发
1、 所提到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和走红。是一种将人间秩序映射到自然万物,尤其是天的努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这是否也是如古希腊哲学是一种浸透感知的理知?似乎不是,因为古希腊哲学的倾向是关注“是其所是”,推崇静/永恒/事物自身,主体想象中的向内探索。而战国邹衍到秦汉阴阳五行说的努力还是建立在感应学说基础上,是对万物一体的想象,没有对事物自身的兴趣。
其出现和走红的契机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相关。战国秩序崩坏,到了战国末期和秦汉统一则需要一套新秩序来统治和生活。
对照当下原子论物理绝对论的当下对宇宙的想象,宇宙和人都丧失了意义。但是UFO和外星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是否也是对意义的呼唤和感性认识的残余?
2、“改制对学术作为盛事”。汉有经学、唐有三教并行,宋有理学再到清的朴学。似乎秦汉、唐宋之际的变迁对学术的刺激更大。当然近代的政治变动或者说时代变迁,从近代-现代-当代剧烈变动中,学术如何应对?
3、“焚书作为秦在法家指导下的政治使命,而坑儒实则始皇个人求道失败后的个人喜怒” 当代焚书坑儒并列的说法从何而来?是当代说法还是以往的说法?焚书作为统一学术的方法和科举利禄方法的高下之分自不必说。遗忘,是消灭的最好办法。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史梳理:孔子/墨子/杨朱 三家争鸣(继承旧传统/革新推倒旧/个人主义)——孟子/宋钘(融合孔墨/融合墨杨朱)——道家/法家(政治取向发展到哲学自由讨论/为统治者说话) 精彩简明
5、博士官的使命变换:通古今——作经师。这一变换在武帝设五经博士始,似乎至今也是。
6、“无数宗法组织极严密的家族,使人民上面忘了国家,下面忘了自己” 人成了家族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个体概念在庄子学说的昙花一现,虽然一直以来未成主流,但一直作为士人阶层消极避世的思想资源。和佛学/佛教的区别?现代城市社会显然脱去了宗族网络,回到还是重建还是?
7、经书的编订和增加一章,从零到十三经的历程。 其中特别提到《孝经》作为“经”的开始,是否和汉以孝治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