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和书里说的一样,当我遇到反社会人格者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不理解,要么就是给ta找理由,是不是他心情不好,是不是他遇到了什么事情暂时这样等等,而我的所作所为也跟书里一样,保持体面,不轻易发火,结果也跟书里写的一样,这些反社会人格者变本加厉地控制他觉得能控制的人。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就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没有良知的人。
这个结论,在读这本之前,我就读过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书,在脑海里模模糊糊有一种对人的分类,零零碎碎写过一些文字,比如——“有的人只会遵从本能生活,比如一时的欲望,嫉妒,却不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拒绝成长,这种人会给自己的恶行找借口,但借口只能欺骗意识,人的潜意识无法被欺骗,它会不停提醒你你做了错事,所以这种只遵从自己的舒适和欲望生存的人就只能不断通过外界的噪音掩盖内心的声音,从此无法思考和与自己独处。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无法思考的人,不会幸福,这就是他付出的的代价,而那些根本听不到内心良知的生意的人(书中的反社会人格者),他就不属于人类,而是一个怪物。”——但我惧怕自己像nazi那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也不清楚分辨这种人的标准,于是一直把这种想法放在心底,可这本书加强了我的信心,也告诉我我的愤怒是正义的。
根据书里的定义,反社会人格者有很多表现,他们可能魅力四射,也可能是个流浪汉,可能是任何肤色、国籍的人,也不分男女,他们可能富可敌国,也可能是个普通的中产阶级,无论他们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何,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作恶还要装可怜”,这种人的比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为4%,然后说这一数值因为文化原因在东方降到不到1%,我不清楚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也不清楚作者有多了解中国,也可能是我所在的环境很特殊,我倒是觉得我身边有很多反社会人格者,接下来,我随便说说我为什么觉得身边有些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1.公司有个女员工,年近50,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给别人制造麻烦,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客户发来文件,她会颐指气使地以甲方的口味命令对方。这一点我就不懂,因为你使唤客户改来改去,结果是你延长了工作时长,对你有什么好处呢?这本书里说——“反社会人格者没有情感依恋,对他们来说,人生是一个游戏,而他人就是控制的对象。”(我开始读kindle了,很难找到原文,也没有页数,逐字逐句校对太浪费精力,这只是个书评,感谢体谅)——命令别人,可能给她带来了快感。但这种快感转瞬即逝,所以她才乐此不疲地给别人制造麻烦。
2.公司还有个女员工,倒是没有那么严重地给别人添麻烦,但是有一次有一个女孩子拿出男朋友照片给别人看,她说她上大学时也被很多帅哥追求过,最后没成很可惜(这时她新婚)。她给大家看她的结婚照,里面一张她丈夫的照片也没有,之后才知道她丈夫是个极度肥胖的人。这些事情可以说明,她结婚并非出于爱,反社会人格者也会有家庭和孩子,但是这些人基本是他们利用的对象,就好像书里的斯基普一样,或者那个杀了人的老爹。他们没有爱的情感,她看到别的女孩子帅哥男友,第一个反应是自己也被帅哥追求过,而不是想到自己新婚,她给我们看自己的结婚照,里面没有丈夫,因为丈夫极度肥胖她觉得丢人,她的人生只有“赢”(反社会人格者典型表现),而非情感依赖。她看到办公室有帅哥追求其他女孩,就从中破坏,虽然自己什么也得不到。也不能说什么都得不到吧,跟上一个例子一样,她控制了别人,得到了转瞬即逝的快感。
3.曾经有个女孩跟我吐槽,说要跟她相亲的男性都在跟女友筹办婚礼了。这个男人其实也是反社会人格者,因为反社会人格缺失“情感依赖”。既然都要筹办婚礼了,说明跟女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情感,但是看到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女性,就马上要求跟人家相亲,打算抛弃女友,不把别人当人看,没有情感依恋,就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特征。不过也有可能是“道德排他”,把女性当成不同于自己阶级(男性阶级)的东西,物化女性,把女人当成行走的子宫而非情感依恋对象。
4.公司还有个女员工,行为类似文中利特菲尔德医生,学历是假的(每次查学历都被挡了下来,也跟书里写的一样),然后一个劲找她看不上(或者说被她看上的)女员工的麻烦,然后每每跟别人诉苦,说自己是受害者,诋毁他人。她演技高超,泪眼婆娑,很难让人不相信她的谎话,装可怜的演技正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本质特征。她跟上一个例子的男性一样,跟前男友分手后,三个月内就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了。
5.以前培训的时候有一个中年男人,培训结束后有一个考试,但先漏题了,大家都本来都默不作声,但是有一个女生就把漏题这件事告诉上级领导了。这个中年男人在明知道不是我告诉上级的前提下,到处散播谣言说是我捅到上级那里去的。很多人听信了他的谣言对我侧目,我想他一定很享受这种诬陷别人控制别人的快感吧。他一开始捧我,之后又贬低我,其实这招pua对我根本没用,因为我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我内心充盈、自信、我有爱的感知也有爱的支持,我想我的反应深深地让他有挫败感,因为他没有控制到我。而为什么对象是我,因为我即使不需要漏题也能拿到好成绩,反社会人格者的目标常常是有他自身缺失的东西的人,除了智力、相貌、才华,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善良,书里说,他们经常感觉内心空荡荡的,并嫉妒那些拥有良知的人,以破坏良知为乐。除了诬陷我,他当然也破坏很多他人的关系,有的人指出后,他就说“我只是开个玩笑”,让别人没话说。我比较伤心的事情,并不是这个反社会人格者,而是有个别几个听信了谣言的人不仅仅在漏题事件上对我有意见,还会通过其他方面攻击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也是我没发现的反社会人格者,或者可能只是嫉妒使然吧。
等等吧,最让我觉得恐惧的倒不是这些反社会人格者,而是人们轻易地相信了他们的装可怜,还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这在大众心理学里或者对乌合之众的心理研究里有更多的解释,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书里说东方,尤其是日本和中国,由于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所以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反社会人格者也倾向于为集体服务,因此削弱了反社会的性格倾向,其实我觉得这些反社会人格者在这种文化中,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他们长大后,会学会炸死青蛙会被人认为是精神病,被认为是精神病对自己不利,但是这并不会教会他们热爱动物,他们看着一群美丽的天鹅在空中飞翔不会有任何情感上的波动。
在有关如何对抗反社会人格者的章节中,我是比较赞成回避这一选项的,因为我也曾经被反社会人格者找过麻烦,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跟他对抗,他会乐此不疲,他的人生虚无一片,专门靠控制别人找乐子,而我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我不能被卷入这场“游戏”里,因此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反抗,我的回答是,我反抗了,我的反抗就一定要在公开的场合下讲道理。我不会跟他搞那些小动作,变成跟他一样可悲的人。尽量远离,就是最好的回应,过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报复,跟他们扯上任何关系,都是一场悲剧。而他们的人生都以悲剧收场,即使他自己不觉得是悲剧,你根本无需在意他们,你要记住他们没有情感依恋,用自己的情感揣摩他们只是无用功。
这本书是个临床心理医生写的,很多地方都是自己亲历的故事,推荐给深受身边反社会人格者的善良的人读,但理论的部分不多,读起来总觉得浅显,还要继续读点更学术的东西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