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民智”到“解放思想”

该书的作者李孝悌先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早期的研究以民国社会史和思想史为主。后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近代上海的大众文化,一是明清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与城市文化。
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是以白话报、讲报、演说、戏曲等媒介形式和场合中的“启蒙”为切入点探讨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和庶民文化的互动,上层理念向下传递的媒介形式和策略,以及当代民粹主义的起源。这本书应该是李孝悌先生在研究早期时所作。
整个启蒙运动其实可以大体定义为:一场在中国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由知识分子倡议及推动,再由政府力量加以制度化组织化,与民间自发的努力相辅相成,以救亡为最终目的,通过办白话报、讲报、演说、戏曲等媒介等形式和方法,对下层民众思想的改变运动。
我读这本书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为了使论证严密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但这些史料也使人有过于冗杂之感,中间的分析也有重复之处,比如对白话报刊、阅报社和讲报的叙述未免有重复坠余之虞。
不过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完全无法掩盖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这个旧时代末年的新兴事物,让人对这个时代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认识。对中国清朝末年直到民国初年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道路。对后来共产党运用宣传武器取得政权并用宣传方法巩固政权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了解,不管是从学校课堂中还是在书本中、大众传媒中了解到的,对清末这十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势衰微,清政府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革命的力量在酝酿中等待机会爆发,直到武昌的那一声枪响。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忽略了这个时期社会大众的思想状态。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知识分子阶层已经开始启蒙,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甲午战争的惨败对知识分子的震撼极大,仅仅是学技术、制度完全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足以力挽狂澜,还需要进一步在下层社会的思想上进行改革。而这场运动,具体可见的成就在于劝诫鸦片和缠足等陋习。除此之外,新知识、新思想——特别是“国民”的观念和爱国思想——的传播,也是这个运动的主要收获。
李孝悌先生在本书最后说:"世纪初的启蒙者为了救亡图存,殚精竭虑地思考出一套开启民智的工具和形式,为衰颓的古老帝国带来了一线曙光;共产党巧妙地利用这些形式,将新的讯息更有效地带到民间,在种种因素的配合下,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
我联想到同样是面对国家的乱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初期,统治者意识到人民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极左的思潮当中,这是改革相当大的阻力,“解放思想”成为当务之急。面对这种情况,宣传是改变人民思想的最有力武器。就如清末这一场“开民智”的运动,统治者运用报纸、演说或者广播、电视等更现代化宣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民众的思想已经集中在了改革的方向上,为改革的推行、经济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思想支持。直到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大小会议的决议、公报中“解放思想”都是必然出现的。可见宣传或者说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此书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阅读此书给我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