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Lars Johanson199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科学学会会议论文集里的一篇长论文Strukturelle Faktoren in türkischen Sprachkontakten。英译是2002年译出,加了Bernard Comrie的一篇序(序的论述也很不错)。虽然正文只有100多页,但是知识密度极高。第一章对突厥语族语言接触的描写就说明了语言接触的广度和多样性,和侧重借词的研究相比大开眼界,可以说句法形态无所不能接触。如果说Bernd Heine2008对语言接触的分类是接触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参考的话,本书的第二章对从一般吸引力的语言构式稳定性量表到相对吸引力的转变也极其重要,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值得研究接触语言学者学习,而不是简单认为接触一定按照从词汇到句法一步步深入以及接触更趋向简化而不能复杂化,接触也不是只会吸收还会导致原有范畴的退化等(接触引发的成分缺失似乎比接触引发的新成分采用更难以预测)。事实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关系会对接触的形式和速度等不断搅局。处于欧亚大陆中部的突厥语族和四方各类语族的大乱斗明显使其语言接触的形式异彩纷呈。同时相对吸引力所关心的同化趋势也是使历史语言学等学科更上一层楼的要点,对语言演化中同源还是同趋的问题有更深思考。作者可以由此对阿尔泰语系假设进行反思,这无疑可以启发对汉藏语系这群深度接触的区域语言中的后起共同特征的思考。由于作者讲得言简意赅,所以读通本书需要大量语言学各分支的前置知识,而读透本书无疑需要对亚欧大陆突厥语族、闪含语族、斯拉夫语族、印度伊朗语族、蒙古语族、乌拉尔语系等诸语言中具体语言的语法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但是细节的精彩论点确实很多。第三章是从音系开始到句法结束的标准语法书框架下的突厥语族与非突厥语族语言的接触详情。另外可以一提的是第一章最后小节作为一个突厥语族的描写词条也是极好的。在具体问题上,Lars Johanson是特别注重平衡的,对激进的昨天的语篇就是今天的句法以及简单化的SOV类型研究方法都有调整。而像语义性质复制这样的观察也非常重要,毕竟接触语言学研究多还停留在语言形式复制的研究上。同时作者能够注重心理语言学对语言的推动,人类普遍认知能力推动的语言演化也对语言接触产生着各种影响,以及作者对社会语言学在语言接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有提及。社会语言学的田野调查无疑比书本上记载的语法情况更丰富多样以及贴近真实情况。我私心语言接触的科学研究将会为文化接触的科学研究指示方法和方向。另外去年8月份作者为剑桥语言调查系列撰写的Turkic(该书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官网开放获取)以及今年刚修订二版的The Turkic Languages分别从语法和语种角度对突厥语族语言进行了最新介绍,对突厥语族有兴趣的读者也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