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旅途的交汇

vivid
vivid @vivida2022
寻径林间 - 评论

《寻径林间》的副标题是“蘑菇和悲伤”。全书在蘑菇和“哀悼”这两个主题间来回切换, “外观”和“内观”,二者其实都有一种理性的审视。“蘑菇的领地“和“悲伤的迷宫”都是“陌生的异域”,坚强的作者极为不易地保持着开放心态,时时检视。所有恒久固定坚实的东西都化作“轻如羽毛的泡泡”,但她意识到“有责任把令人窒息的悲伤变成可以忍受的痛苦”,让她自己的生活“回到平稳的状态”。副标题中蘑菇在先,找到新方向,培养新爱好,是作者在三十年的伴侣猝然离世后复原自我、重建生活的一种应对。

本业为人类学家的作者也在对蘑菇爱好者团体进行田野考察:仪式、惯例、核心阶层、标准制定者。她发现蘑菇毒性标准在北欧诸国、英法都不同,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潜在毒素的态度”。嗅闻气味对于蘑菇的种类鉴别有特殊的作用,但蘑菇权威书上对于气味的描述是初学者难以领悟的,而且也需要重新探讨,她甚至考虑组织一场芳香研讨会。

作者对于权威和边缘的敏感和她的移民身份很有关系。她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本名龙丽云,当然,在挪威,她是Long Litt Woon。她在挪威做交换生时认识了艾尔夫,很快两人相爱、结婚,她十八岁,他二十一岁,自此开始见证彼此的人生。艾尔夫去世后,她也想过是否应该继续在挪威生活。

采集蘑菇这种必须在户外进行,必须先有老师和向导才能展开的活动,对于作者个人生活的复原和重建至关重要。这项爱好需要专注于当下情境,打开感官充分觉察周遭,作者幽默地创造了一个新词“蘑流”来形容这种状态,类似于运动员的“心流”、禅修之人的正念。对于身心的疗愈,这一点其实极为关键,很多饱经创伤的人无法运作他们的感知系统,难以感到自己是真正地活着。作者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但她也写到自己的感官被悲伤所麻木。在学习和吸收蘑菇知识的过程中,她的感官被重新激活,“重新开始感知世界就像从百年的睡眠中醒来一样。”此外,总有同伴在侧的户外活动,能推动伤痛之人获取新的经历,不致沉溺于悲伤,封闭自我。

她在辨认菌种上很有天赋,修完培训课程后不到一年就通过了挪威特有的“蘑菇检测员”认证考试,之后就可以帮助没有经验的蘑菇爱好者。这是作者终于获得的人生新目标。博物爱好者在读到她初识蘑菇,凭借所学知识正确分辨种类,还有发现个人新种时的难忘时刻——“闪光记忆“等内容时,会格外感同身受,无论是观鸟,还是采菇,这些体验都是一致的。菌类由于其辨识的难度,更大大增强了采集活动本身的成就感。此外挪威的公地制度和一些国家不同,每个人都有权在任何地方采摘浆果、蘑菇或鲜花,采集蘑菇会有专门协会组织,比如“大奥斯陆真菌和有用植物协会“。普通人总有机会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在专家带领下实地采集,渐渐窥得个中门径。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始终不缺勇气、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无论是参加丧偶互助小组,还是举行派对,邀请采蘑菇同好各自带一道蘑菇菜,热衷尝试各种食用菌的烹饪法,还是采访陌生人,探索被视为禁忌的裸盖菇致幻作用,都显示出这些可贵的特质。 “永远不要害怕冒险走出你的舒适区”,作者从人类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巴特那里学到的关于田野调查的重要经验,也适用于人生遭受重大变故的阶段。

全书感人至深的一幕来自结尾题为“极乐”的章节,探索蘑菇的领地,走出悲伤的迷宫,这两段旅途终于交汇于一点。但我当然不能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