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过去与未来

一只特特呦
一只特特呦 @Teteyo
眷恋 - 评论

传说中,雅努斯的两副面孔:一个在前,一个在脑后;一副看着过去,一副看着未来。

这是一本观感很奇妙的小说,这种大量描写的语言风格,其实很像郭敬明那个时期矫情的青春疼痛小说,另一面故事里的种种细节都在诉说着真实(有我自身经历的加成更能感同身受),二者碰撞的冲突使我时常常模糊了它的边界,再加上作者与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主角又是在计划写一本书,很难说这不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前半部分的故事很是散,短篇幅快速的在众多人物中辗转切换,霍藜是个曾经当过老师的人,家里放了一书架的书也有想写书的冲动;张聿喜欢沾染市场烟火气,亲近自然总是晒太阳,倒是不看书;清贫的老人东方昆、买衣服的女人韩贝锦、身为校长的李淇岸、工资还行不想着发财的的关晨风……几代人共同谱写了教育这点事。

我最早接触乡村教育应该是在类似《要遥望南方的童年》这样的纪录片中,电影《驴得水》的村小一直令我记忆深刻,接连看了《一个都不能少》等等,毕竟这些内容与我眼前的小镇学校相差甚远,在东北也没见过如此偏狭的山地。直到我真正作为一名老师去到我国西北部,真正接触到当地的师生,虽不至于学生和老师数量差不多,也是聚集了邻近几个镇子里多数年轻人,不是说抱着最纯粹的梦想——改变世界,而是被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塞满,无分辨能力的追逐着不大合适的“潮流”。乡村学校有一种不一样的师生关系,也有像丘城师范学校一样的毕业生反哺自己的家乡。

常县是他们的舞台,李淇岸与关晨风都是中专毕业,东方昆在教霍藜时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在任何时候保持镇定。乡村学校的人想要通过学习出去,挤破了头,而没能出的去的也安然留下了,结婚生子似乎是必然的归宿,又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外送,一来一去的循环中生死都显得平静了。在第三部分中高山小学撤并了,我现在也是,恰好学校也正在进行教学大赛,学校不是每年都招生的,只有凑够了一波才会开,所以一个学校可能只有一四六年级。学校响应号召推广读书,图书室里尽是些十年前老掉牙的垃圾书,我小学也不知道读书,大学后知后觉在图书馆泡了后两年,离开后才知道珍惜。至于内容都在书里了,没有的就是不想说和不能说的,关于我自己的乡村学校经历也躺在桌面上,不便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