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记

一只特特呦
一只特特呦 @Teteyo
人生忽醒 - 评论

刚读过杨晓升主编的散文集《好一个北京》对他好感倍生,作为一本文集选文质量以及章节分类编排都相当用心,这本人生忽醒的选文主题比较广泛,大概一半的文章摘自近三年的《北京文学》杂志,观感有点像升级的青年文摘,也惊讶与现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不沉迷低俗趣味且坚持写文的人。

读散文可以足不出户的品味他人的生活,自然是长了许多见识。都从课本上听说过徐霞客,却不知道他的游历并非想象中的单枪匹马,一方面他享受冒险,就像游戏“神秘海域”一样探索很多危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也边游边学,后期甚至百姓争相介绍盼望他的到来,放到现在也是个顶级流量红人了。临字帖,却没想过其中如此的深刻,在他的笔下楷书的《灵飞经》像人一样有着灵动的神韵,写出《山河贴》的王峰是在坎坷悲喜后造就了他的艺术风格,与赵孟頫的平静大有不同。当自己的一切情感都被杜甫言中了,这是一种情感上被碾压的挫败,不过倒是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的诗可谓信手拈来,有句玩笑话就是说没文化的人感慨好大,而有人就能说出诗句,倒也不觉得掉书袋。

鲍鹏山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上过百家讲坛,写过不少关于传统典籍的书,他在《圣贤之忍》中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看法,他说忍受是必要的,像勾践那样的忍不好,他不喜欢隐忍成功的人。我在小时候看到课文里烈士宁死不屈献身,我会想为什么他们不说一个假消息既能迷惑对方也能换得一阵的歇息,后来才知道事实的残酷。此刻倒是很认同鲍鹏山的观点,人生在世需要忍住诱惑、忍住自己的癖好,还要忍受命运,忍住恶念。

以游记相关的散文中,听一曲真正的信天游,从路遥的《人生》中收获感悟;韩少功在疫情中想到了聚集对中国人的意义;周晓枫谈读书,自己读书太迟了而且盲区甚多,世界辽阔,开卷有益。文学的奇妙难以言趣,对“必读与名著”的思考。

门联一篇在《好一个北京》里读过一次。关于历史的散文让我对敦煌有了新的认知,这座大而古老的城市,本以为是荒芜之地却蕴含着生机勃勃的文化,若不是出行受限难得在祖国中部,节假日应当去看一看的。另外一边的哈拉哈河,是自然的灵动,代表着东北在初期的发展。最后那家后边的海棠,上大学妈妈给我寄海棠干,还有父亲的猪肚汤……有点喜欢塞壬的《即使雪落满舱》,谈及与父亲间的奇妙关系,父亲因金钱问题锒铛入狱,在探视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与父亲互相救赎,给他保留着人生的希望。即使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人生依然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