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两端,星际之间

Dgnic
Dgnic @Dgnic
星际穿越 - 评论

  一端是冷冰冰不带温度的星际航行,一端是宇航员小心翼翼又浓烈的世俗情感,影片如同一个虫洞一般,担当了硬核现实和温暖永恒之间的桥梁。影片通过拉长和压缩“时间”,彻底翻转了“爱”在广袤宇宙的意义——唯一不受维度、引力、时间影响的存在,能够真正跳脱出那些束缚,穿梭于空间之外。

  电影里美感与科技感兼具的设计、孤寂却又澎湃的音乐、脑洞大开的回环式剧本、人与宇宙的天地蜉蝣之比、得到升华的泛世情感,所有这些元素都已经足够顶尖,而导演在其中起的润滑油作用居然也神乎其技地刚刚好。

  就拿库珀离开大家目送其车辆驶向远方的片段说吧,画面背景音叠加火箭起飞的倒计时,下一个镜头就直接跳接升空后火箭内部的场景。剪辑师就是用这些或显眼或细小的技巧,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片段,实现了情节迅速推进,观众又没有感觉突兀的效果。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很长,但是在这种每句话每个镜头都在传递信息的紧凑节奏下,反而有越看越上头之感。全片看完,颇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再举一个细节吧,电影前半段一旦拍到飞船的外景,位于宇宙的镜头,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无音轨。完全的寂静之中,带来了一种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孤独感。而到了电影的后半段,情节变得急促,矛盾变得尖锐的时候,镜头切换变得频繁,在飞船内外迅速跳转的时候,却只砍去了自然音,保留了神一般的背景音乐。这一方面保证了情绪的延误,另一方面又依旧符合宇宙无声的特性。

  类似的技巧和细节还很多很多,一时半会说不完,我也看不出全部。但是这就是好电影的匠心所在,打磨很多别人或许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但最后留给大家的,就是极其舒适的观影感受,最佳的观影体验。

  想想同类型宇宙片的《太空旅客》、《地心引力》,果然不是一个层次的电影。它们究竟差在哪些地方,或许是一个好故事、一份天马行空、一批厉害的创作人,但是一定不是特效与技术的差距——《星际穿越》甚至传统得在特效上花的钱都没有另外两部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效技术的作用,真的重要到跨越不了吗。

  回到这部电影上来,有一大批人呜呜渣渣地想用各种“真实感”“理论”来论证《星际穿越》是一部烂片,实则只让人感觉是为了优越感而小众,为了挑错而自我欺骗罢了。毕竟“有理有据”地列举一条条并不专业的论据,多少感觉贻笑大方,又怎能让人信服?

  总是会有人指责诺兰拍的是商业片,难登大雅之堂,只是不知这个商业片的定义究竟为何,难不成只是场面浩大场景奇诡雅俗共赏就是所谓的“商业片”了?如果商业片也都能如此,我倒是希望所有电影都是“商业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