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第一部分北京访谈时,我甚至是愤怒的,包括他在这部分描述的乡绅气质“儒家乡绅的伦理判断,很重要的考虑是和谐。不只是你一个人做得对不对,而且要看你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是不是和谐。”总是在强调事实是什么,强调实然,忽视应然。儒家思想中“人生活中的原则不是靠抽象理念来维持的,都是靠具体的社会关系。”以至于我认为他甚至对一些基本问题视而不见,外宾的让人胸闷气短。
读第二、三部分时我发现了他可能是知道大问题的存在,但在解决方法上还是选择了温吞、保守。
这本书的缺点很明显:项飙对于很多问题的回答都不明确不深入(和体裁有一定关系),让人觉得他的逻辑矛盾可能也是由于他习惯性地避免判断,倾向折衷主义。以及对言论空间问题的避重就轻(所有探讨都得建立在此基础上吧)。
其他可以讨论的地方: 1.学术研究他反复强调实然的重要性,但我个人觉得如果忽视应然,那事实的改进应该朝向何方呢?随着所谓的“势”自然流动吗?太虚幻。当然如果说两者不要分裂,都需要发展那我是认同的。 2.他反对做价值判断的启蒙知识分子,强调民众的价值。我支持倾听民众的声音,但知识分子也应该发出自己明确的声音,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既然项飙也强调异质化,那就让不同的声音都发出来,当然知识分子如果想让大家听到、接受自己的声音,就应该注重语言方式的表达,清晰明确不要假大空。 3.他所强调的距离感和人类学家的关怀性之间有很强的张力。应该说是两种人类学的研究方式?要说距离感吧他又关注人,要说关注人吧,他又有种置身事外的距离感。的确很矛盾。
整本书的优点就是项飙对个人不足的坦率;以及在主流学术中强调在地感,从个人切入、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理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
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开拓个新视角,在一头往前奔的时候拉拉我,看看自己到底想没想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只是被情绪推着跑。时刻学会反思,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当然我觉得一些基本的理念原则还是点明比较好,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刻。
ps:对于流动性与人的再生产课题很感兴趣,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