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饿》:一场挣扎下的减肥长跑

Runaway
Runaway @penz
大饿 - 评论

这是一部我关注了很久的影片,自从它从视频平台上线以来,我迟迟没有打开它。 《大饿》这个词,来自东汉《风俗通义》中的“大饿不在车饭”。意思是:饥饿过度的人,吃饭时不要过多,大饿意味着过度饥饿。 影视作品负责造梦,但它也应该让生活中的小片段被放上大荧幕,让普通人被看见。 又有谁在意过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流泪,通过强制节食来控制体重的人。 《大饿》的主角便是这样的人。 《大饿》是一部讲述女孩在众多打击下励志减肥的电影。但它又不同于往常的励志电影,在正能量和鸡汤满满的主流电影中,《大饿》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它既真实,又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刺入我的内心,使我无法忘怀。 阿娟是一位30岁的女性,由于体重还有自身对烹饪的爱好,她选择了在母亲开的幼儿园里当厨师。因庞大的体型和友善的性格,她总被小朋友们称为“大恐龙老师”。她总是不生气,脸上常常带着无所谓的笑容,与许多其他的胖子一样,她在生活中受到许多不公的待遇: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却反而被别人指责占用了剩余的站着的空间;在小区的座椅上坐着时,被一群小孩起哄嘲笑……所有的一切她早已习以为常,直到生日那一天的到来。 生日那天,她妈妈买了减重课程作为生日礼物,故事从这里便开始了。 阿娟开始与很多和她有相同经历的人一起,在一家减肥机构上课。 这个时候她也遇到了心动的男生。于是她下定了要减肥的决心。 形体的不足带来了许多不方便,霸凌无处不在。肥胖者在生活中受着不公平待遇,能力被低估。为了融入社交圈,不得不靠残害自己的身体,甚至是催吐,来获得少许的存在感。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被爱奇艺老大删去的另一条主线,异装癖的小男孩。 在外人眼里,他和许多小孩没什么不同。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藏在角落里的他被阿娟发现,穿着裙子手足无措地被阿娟忽然进门的巨大声响所打断。 在大众审美共识下,穿裙子只能是女孩的专利。男孩子生来是要顶天立地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词——性别角色。人的性别差异带来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在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中,男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 “这和他们以前学的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多一些时间去接受。”阿娟这样打电话对那个小男孩说。刻板印象带来的歧视,让这两个人的心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少数群体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那一片蓝天。足够的理想主义,一小块乌托邦,让我被深深地打动。 实际上,多元主义文化的现况,并不像电影中那么美好。 许多人在生活中忍受着歧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难以改变。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很少会停下来注意到别人。负面情绪铺天盖地,人们总是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带以厌恶,甚至于不尊重的态度。 电影带来的讨论和发声,显然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成为爆发点,而《大饿》的存在,就像是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抚慰着大家。 《大饿》不是第一部为少数群体发声的电影。早在很久之前,李安的《喜宴》就备受人们关注。去年第三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电影《翠丝》斩获九项提名,给LGBT群体带来了新的深度探讨。 反映少数群体的电影不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性独白,故事填充着更多的背景话题。减肥作为司空见惯的传统主题,也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论是影片中少数群体的存在,蠢蠢欲动的感情,对于未来的许诺和期许,这些充满美好意味的侧面描绘都成功地在影片中融为一体。 就算抛开这些类型化的标签不谈,《大饿》本身也足够值得关注。它并没有摇旗呐喊理解和包容,超越故事本身的更多含义更应该引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