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你自己》摘录

1.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你走印度教的路,他走基督教的路,最后他们都会相遇于同一座门前。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真理是活的,互动的,不驻留的,既不在佛寺、教堂里,也没有任何宗教、上师或哲人能领你到那儿去,那时你才会明白,这活生生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暴、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2.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3.凡是来自记忆的东西都是陈旧的,因此其中没有自由。意念之中根本没有所谓自由这样的东西,那全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妄想。

4.思想永远是陈旧的,它是来自于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过去的旧事。

5.我们大多数人都怕成为无名小卒,总想在社会地位上寻求满足,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有地位的权贵就备受尊崇,没有地位的人就被踢来踢去。世上每个人都想在社会、家庭中争一席之地,甚至还想坐在上帝的右边,这个地位还必须是众人共同向往的,否则就算不上什么地位了。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这种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理,都不过是一种驾奴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圣人想要以他的德高望重来获取社会地位,那种侵略性和院子里到处啄食的小鸡有什么两样?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何在?不就是内心的恐惧吗?

6.想要学习和发现真相,就必须先培养深入觉察的能力,粗钝的工具是无法胜任的。我们目前所做的事,就是在磨砺你的工具,那个早就被各种谴责及辩解所钝化的心智。你的心应该细如针尖,尖如利钻,如此才能深入透视。

7.只是坐在那里随口一问“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心智”,是根本无济于事的。你必须想要它,就像想要下一顿饭那样刻不容缓的程度。要想得到它就必须先看清楚,使你的心智钝化的,就是你四周筑起的刀枪不入的围墙,而它就是辩护和谴责的一部分。心智一旦能摆脱它,就能观察、学习和透视,也许就能进入彻底觉察整个问题的境界。

8.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

9.那么,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老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这其实是我们从小学来的本领。每个学校里都是张三李四比来比去,张三为了媲美李四,不惜毁灭自己的本质。如果你根本不和别人比较,如果你完全没有理想、没有反对物、没有二元对立的因素,也不再拼命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你的心会怎么样?你的心会停止制造矛盾分裂,你会变成高智慧、高敏感度的人,你会有无限的热情,因为“过于努力”常常冷却了人的热情。热情就是生命力,缺少了它,任何事都做不成。

10.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她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但是一向依赖着环境以及自己性格长大的人,真能找到完全孤独的自由吗?何况其中并没有向导,没有传统,也没有权威。

11.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惟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12.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它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好比你住在河边,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你就听不见水声了;又好比你在房中悬挂一幅画,每天进出都会看到它,一周以后,你就熟视无睹了。你对高山、河谷、树林也是一样;你对家庭、丈夫、妻子也是一样。当你与嫉妒、焦虑共处时,千万不可习以为常,也不可以认命,你该像照料一棵新栽的树苗一般地照顾它,使它避开烈阳或是暴风的蹂躏。你必须照顾它,既不谴责也不辩护,渐渐地你会喜爱上它。我并不是要你喜欢嫉妒或焦虑,而只是要你细心照料它。

13.你知不知道时间是什么?我不是指钟表或日历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及行动之间的空隙。

14.观念与行动之间形成的空隙即是时间,它自成一种领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思想中。你一想到明天就很快乐,你的自我形象好像在时间中已经有了改善。通过观察和欲望所形成的念头不断增强,于是你告诉自己:“明天我会快乐,明天我会成功,明天世界会更好。”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

15.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你早已拥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自己及社会也形成了某种意识形态,你就是根据那些观念而非针对事实真相行动,因此,行动便迁就观念,尽量符合观念,所以才冲突不断。

16.现在我们要问自己了,我们有可能停止时间感吗?我们能不能彻底活在现在,不让思想产生“明天”的念头?因为时间就是悲伤,它象征着昨天或几千个昨天以前所失去的爱人或朋友,那记忆存在于脑海,时时勾起快感及伤痛。你不断地回顾、期盼、希望、懊恼,思想在这重复再三的过程里,不但延续了时间,也引发了痛苦。

17.我们所谓的生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受辱、悲伤及困惑,偶尔也许会瞥见窗外那一片令人心醉的海洋,可是我们却害怕那结束这悲惨命运的死亡。我们宁愿执着于自己所熟悉的房子、家具、家庭、个性、工作、知识、名誉、我们的孤苦以及我们的神明,而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断在自己受制的模式中痛苦地存在着。

18.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 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19.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于是他们就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不该变成什么样的人等。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安稳的职位,因此,他们所谓的责任,只不过是要传给孩子上一代所崇拜的地位和面子罢了。人一旦追逐地位和面子,就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父母所关切的,往往是如何造就另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帮着孩子适应社会,其实是在助长世上的冲突、暴力及战争。你能称之为爱和关怀吗?

20.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你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21.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

22.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动机的热情。那股热情不是来自某些誓约、执着或色欲。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23.可是你不知道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 ,那么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什么也不做。不是吗?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表示你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24.在此不妨讲个故事:有位师父每天早晨都会给门徒一番开示。某天,他步上讲台,正打算开讲时,一只小鸟飞到窗台上,开始唱起歌来,唱得那么自得其乐。唱完了以后,拍拍翅膀就飞走了,于是师父接着就道:“早晨的开示到此结束。”

25.我们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如果你对我早有某种印象,我对你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无法看到真正的对方,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 才会出毛病。

26.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这不是言辞所能描绘的,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27.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

28.专注于某一个客体,完全沉迷于其中,也不能使一个人的心真正安静。好比给小孩一个有趣的玩具,只能使小孩安静一段时间,但是你一拿走那个玩具,他又开始淘气了。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自认为内心很平静,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活动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并未拥有真实的宁静。

29.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如此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但是凭着单纯、清新以及温柔、体贴,仍然无法产生爱,因为它们并不是美与空寂的本质。

30.观察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当你随手捡起一支笔时,当你谈话时,当你出外兜风时,或在林间散步时,你是否能在一瞬间或在一个观照之下,就单纯地认出自己的真相?如果你真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能认清人类的虚假、自欺和永无休止的追寻。要做到这点,你必须从骨子里对自己诚实,只知道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就是不诚实,因为你按照你认为应该的方式去行事,你就是对真正的自己不诚实。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自己了。那么,你有没有肯能彻底拒绝一切,完全处于寂静中,既无思想,也无恐惧,同时还能拥有不可思议的活力与热情?

31.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上帝、美或爱。这种境界是邀请不来,也追求不到的,因为人心太过于愚蠢渺小,情绪也过于粗劣,生活方式又是一团混乱,如何能邀请那浩瀚无涯的东西驾临你那卑微的居所、那饱受践踏的小角落!你是无法请到它的。要想请到它,你必须先认识它,但是你根本无法认识它。不论是谁,只要他一开口说:“我知道了”,他就根本不知道。如果你说:“我找到了”,其实你还没有找到。如果你说:“我经历到了”,实际上你就是还未经历到。

然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东西?就像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打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另一种妄念。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人类缺乏这样东西?他们性交生子,温柔相待,懂得如何在伴侣和朋友的关系中同甘共苦,为什么就惟独缺少了那样东西?当你在脏乱的街道上踽踽而行时,当你搭公车时,或是在充满着树木、鸟兽和溪流的森林里散步时,这个问题可曾懒洋洋地掠过你的心头?人类已经度过几百年的岁月,为什么还没有得到这朵不朽的花朵?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是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好强,你拥有这么伟大的科技,能够上天下海无往而不利,还能制造不可思议的电脑,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这最重要的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你的心总是感到如此空虚?

32.如果你这样质问自己,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既不模棱两可,也不精明巧辩,你的直接答复会是什么?你的答复会和你提出这个问题时的热切程度成正比。但是你既不强烈,也不急迫,这表示你根本没有能量。能量就是热切,这份热切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缺少了这股热切,你就无法找到任何真相。热切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那么,是否又是恐惧在作祟,使你无法拥有为自己找出真相的热力?无法找出为什么你心中缺乏爱和缺乏狂热?如果你肯深入反省你的内心,你就会明白原因何在;如果你能热切地去发现为什么你还未拥有它的原因,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在那里。放下便是最高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出现了。爱像谦卑一样是无法培养的。当所有的自欺欺人都停止以后,谦卑就出现了,可是那时你已经不知道谦卑是什么了,那些自认谦卑的人,其实是虚荣的。同样的,你要将你的心、你的神经、你的双眼以及你所有的生命都投入于寻求你的生活之道,去看清自己的真相,然后加以超越,而且要从内心里彻底拒绝你现在所过的生活。在彻底拒绝所有的丑陋和残暴之中,另一种东西就会出现。身处在这种情况中,你仍然无法形容它,一个自认为内心寂静而又有爱心的人,其实根本就不认识爱或寂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