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讀書筆記

《百年孤寂》建立在雙重時間結構上,雙重時間由不同的性別來代表,即,兩種異質交錯的時間意識。男人為什麼都叫同樣的名字?因為他們的生命就是一直不斷地重來。概述鋪陳的男人的循環時間(即外祖父的時間,以死亡與永遠等待不到的東西標記出來的線性時間),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正是來自於男人線性時間必然造成的頹敗,男人無法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返回原點,他的原點即他的身份(identity),就是他的名字。男性線性發展、線性時間產生了一種虛幻。這樣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看像是輪迴,一種無聊得近乎悲壯的輪迴。女人的生命,女性書寫下的陰性時間(即外祖母的時間,一種奇特幽靈存在的輪迴。)有著奇特的韌性,永遠在那裡,接納領受了一代又一代男人從外面帶回來的挫折、悲哀、傷害。女人是見證者,誠實地見證了男人的虛幻與徒勞。男人的時間和女人的時間,永恆中穿插著死亡,事情一再重現,換一個樣貌再來一次、又來一次,不斷循環、不斷繞回原點,如此雙重結構撐起《百年孤寂》。

寫實主義、現代主義的小說傳統,福克納(用看似寫實的手法,寫出從城市人理性化眼中看來明明是奇幻神話的故事)、喬伊斯(事件不再是重點)和海明威(魔幻寫實的筆法,即少用形容詞,避免虛字,盡量只用動詞、名詞,增加現實感、寫實感)的影響。

馬奎斯的三個重大主題: A.孤寂:「《百年孤寂》的原文書名是:Cien años de soledad,soledad就是西班牙文中的「孤寂」,在英文中是solitude。Soledad、solitude或「孤寂」是什麼?賈西亞.馬奎斯的定義是:「孤寂是支持、同情跟團結的對反」 B.命運:從希臘悲劇理解拉丁美洲命運的獨特性。 C.荒謬:顛倒的邏輯,現實的荒謬。

我們應該同時要關注「二十世紀中拉美時代的興起」或「二十世紀中拉美時代的到臨」,這樣的特殊歷史背景。」以及,把魔幻寫實主義放入和依賴理論、解放神學連動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感受到其中的沉重與艱難,那是拉丁美洲的特殊命運與痛苦,逼著他們去找出來的一條路。

將魔幻寫實主義和依賴理論、解放神學這三波思潮結合在一起的原因,既明確且真實,那是一個飽受剝削欺壓、悲傷而無助的社會,這個社會不只被壓迫,而且被取消了去記錄被壓迫這個事實的意識與基本工具。以馬康多作為拉丁美洲的縮影與隱喻,這裡的人受到詛咒——繁殖本身,就帶來毀滅。繁殖與毀滅永遠hand in hand,攜手並進。在別的文明脈絡下,繁殖、熱情、慾望是創造文明最重要的力量,但在馬康多,在拉丁美洲,繁殖、熱情、慾望卻帶來一切的破壞。慾望的完足、慾望的完成就開始塑造廢墟。

最後,楊照老師送給我們的一些思考:

為什麼要讀文學,為什麼必須一直去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過影響的這些重要著作?因為這些著作提供了可以衝擊統一社會視野的重要資源,憑藉這些資源,我們得以一直提醒自己:我一定要這樣想,我一定要這樣感受嗎?好的文學作品一直在測探,甚至在挑動、在開發你內在不能、也不應該由標準答案來滿足的那些部分。文學讓我們重新去懷疑,讓我們重新看見所有答案中不確定的性質。以《百年孤寂》作為開端,你可以回頭去讀波赫士,去讀富恩特斯,去讀尤薩,看看這些不同的魔幻寫實作品,有哪一些會吸引你,又有哪些與你無緣,無法激起你的情感呼應。藉由《百年孤寂》開始,我們這樣去試,試到後來或許你就找到了那神祕的成分,雖然你還是一樣講不清楚,但你心裡明白:自己內在對某一種不能夠明白地訴說的人間經驗、宇宙現象,是可以有感應的。重點在於一種生命感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