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愤然不平

一个作家对一件事物的喜好感悟完全可以从他笔下的字里行间中读得,芥川这篇游记记载的当然是真实事件,我不怀疑,但是那种揶揄和嘲讽的态度却是我不能接受的。就在读到他写下的扮演绿牡丹的小伙子——略一偏过头去,翻起大红底锈银丝美丽的水袖,以手加鼻,精彩地将鼻涕擤在了地板上时,我实在忍受不了,过来也吐槽一番。

之前的把武松的戏服说成日本的人力车夫穿的,吐槽中国戏剧道具不精致,围着客人拉生意的人力车夫,贪婪不知足的卖花老太太、还对着池塘小便的国人、露天的盲人乞丐、标价偏贵的古董店老板,描写的这千千万万个上海下层人民百姓都是用一种厌恶的语气来描写,难道大上海这么大就人人都是丑陋的???有没有可能是你预想的古典中国在脑海里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在1921年上海,中国处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中,社会人士正大混乱阶段,心中不免失望。一定要和美国和你们日本来比过敏素质的高低吗?在分崩离析的中国除了这种情况,还有各种其他可歌可颂的事情呢,只能说作者不了解中国,中国早就不是你想象中的充满古典气息的盛唐大汉景象了。

不得不来做一些对比,比如毛姆就很是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此种鄙视的语气,可以在他的小说《情迷弗洛伦萨》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看的出来。

从上海到杭州,到苏州,到镇江,到芜湖,有太多次想就此打住,弃文,然则我的强迫症,一定要坚持看完。秦淮河被说成是污水沟,下层人民在他笔下永远都是脏兮兮,饭馆的装饰离不开粗俗等词。最后感叹了一句:归根结底,恐怕哪儿也找不到比中国更无聊的国度了。恐怕这个病怏怏的糟老头做人没达到那个境界,最原始的东西不是不好的,不洁不代表不纯洁,何时才能不那么世俗化,停止以高人一等的眼光来评判周遭为你服务的普通大众。我倒是觉得很是可笑,你小说写的还不错,就一定要绑架读者读你的游记么?居然明明白白抛出“喜爱我的文章的读者诸君,请你们能否像对待“堀川保吉”一样,对这一篇《长江》也略微垂之以青眼呢?”这样的姿态。这是文人该有的姿态么?祈求阅读量。况且明知道自己受聘被催稿所产生的文字,其实文章质量平平,却还说着不着边际的闲话,有点凑字数的意味,除多读古文学外,我甚至觉得作者价值观一无是处,想到这里,更觉得鲁迅的伟大之处,这两人物虽非绝对对立面,却不知怎的让我想到了他。

说洞庭湖平时不过是在淤泥田中流过一条河道而已。我简直不能忍。然则到后面,在天津这一城市,他又发出感叹:走在这西洋风格的城市,便会莫名地频生乡愁。后面揭示道:我是想回北京。何其矛盾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