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之善与极致之恶

otakutyrant
otakutyrant @otakutyrant
绿皮书 - 评论

我一直不太欣赏鲁迅的杂文,他虽然批判有力,但终究又不能提供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直到一百年后我终于从日本女性主义者千鹤的作品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靠宣传与教育来曝光弱势群体的处境,激发善良人士的同情心,补正前者受到的待遇。

鲁迅贡献了祥林嫂这经典形象,但很可惜被一些人误用了,包括过去无知的我,以及堂堂中国外交官华春莹,居然用祥林嫂唠唠叨叨的个性来丑化他国外交官,祥林嫂本来是性剥削的受害者,不要再羞辱她怨天尤人的态度了。于是我就一直避免用她来羞辱喜欢唠叨的人,也提醒过犯同样错误的某推友。《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不平等之一是性剥削,男性通过力量上的天生优势,有效地积累了资本,实现了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转变,私有制和国家的诞生,而女性沦为家庭的奴隶,背负上生育与养家的义务,失去了自由与权利。直到现代化的工业与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女性解放。

我没养过小孩,据我所知学龄前的小孩很纯粹地自私,我在 Reddit 上看到一个六岁大的姐姐因为弟弟生病,反而兴高采烈地能独享玩具起来之类的现象。同情心通过后天培养而生,共请说到底是要亲自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才能实现的。除了靠培养同情心抑制自私心之外,我喜欢倡导曝光效应来反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带来的杀心。曝光效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人们偏好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这个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很好解释,人类天生自带追求生存的基因与欲望,于是为了生存必须从环境一一排除各种未知的危险因素,于是他一旦熟悉周围的事物久了,就会越来越感到安全感。于是也难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为本来就不熟悉异族,有流血冲突的风险。种族主义从这方面来说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容易对肤色不一样的人感到陌生,厌恶甚至杀心。「平等但隔离」也是为反曝光效应而服务,导致了新一种不平等。

绿皮书的剧情就很简单,意大利裔司机带非裔音乐家去南方一路表演,通过彼此有趣的互动,前者慢慢放下了自己对后者的偏见,后者也消除了在黑人社区中不自在的疏离感。之前,意大利裔司机就从来没见过坐在王座上国王般的非裔精英,非裔音乐家从小到大也一直受到与世隔绝的精英教育,疑似与妻子分居,和兄弟多年不联系,对黑人社区感到十分疏离,又与白人社区一直格格不入,还是个深柜,十分孤独。最后司机主动批评了亲戚的种族主义用语,拥抱了前来的音乐家,欢迎他来家一起过圣诞节。你看,果然还是要多积极接触并互动,熟悉导致喜欢,打破陌生感带来的种族主义困境。

很可惜的是,好多中国人本来不怎么熟悉黑人,于是他们对黑美人鱼暴跳如雷,说什么政治正确泛滥不尊重原著云云,但对美国攻壳机动队,法国城市猎人,澳大利亚西游记的 whitewashing 就是不敏感。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连保守主义着都谈不上,说到底就是种族主义者。

如果绿皮书真能这么简单地为消除种族主义作出一点贡献就好了,虽然很可惜但是!绿皮书其实充满了巨大的争议,最大的质疑来自现实里的 Don Shirley 一家,比如 Tony 和 Don 在历史上从没真正成为朋友过,Don 的家庭关系也不像电影那样糟糕。此外,也有人很多批评这电影从本质上还是老一套白人的自我救赎,即自嗨,我觉得还真很有道理,这令我想起了描写听障人士的《声之形》。

我是听障口语族,我自己就不喜欢《声之形》,豆瓣上也有人表示了同样的观点。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很难感到这电影能对听障人处境的改善能有什么帮助,而且电影犯了一些对听障族描写的常识错误(《# 《声之形》观后感:来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已对此有解说),公关又做不好(声之形在日本上映的第一周,没有配字幕)。于是这电影终究像是健全人的自嗨,看完自我感动上天,然后继续对听障族的现实困境一无所知。于是这个空中楼阁的电影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一些黑人观众对《绿皮书》的感受可能也和我一样。我自己还没见过能真正描述听障族的好电影,要出现能更远胜于《绿皮书》,真正得到大部分黑人观众认同的类似好电影,估计也难。如果出现了,那便是超越之善,绿皮书就可以从我原本的五星评价降级为四星了。

绿皮书展现了一些种族主义者的恶,我从中发现了平庸之恶。平庸之恶到底是什么?这术语好像很容易被滥用,我重新回顾了阿伦特的说法:

阿伦特的书介绍了恶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她的论点是,艾希曼不是一位狂热者,而是一个及其平庸而平凡的人,他依靠陈词滥调为自己辩护,而不是自己思考。任何人放弃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去服膺权威,那么最平凡的人也会导致最极端的邪恶。

回到电影上,不管 Don 再怎么彬彬有礼,强调他主持音乐会的身份,晚餐席会的主人依然一直拒绝 Don 入场就餐。说真的,到底为什么要拒绝 Don 入场呢?就仅仅因为 Don 的肤色是黑色的吗?他入场就餐到底有什么危害?拒绝了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到底,平等但隔离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从对电影的观看上,我估计里面种族主义者其实终究没有好好思考过平等但隔离的意义,他们放弃了思考,盲目地实行种族主义歧视显浑然不知,真是平庸至极!我自己老早就简单思考过 LGBT 对自己的危害,显然没有,所以我完全没有动力抵制他们,说真的,LGBT 对我来说和异性恋一样稀松平常且自然平等。可惜现实中太多人就是不想思考,仍由对 LGBT 感到陌生而带来的不安情绪支配自己,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 LGBT 就闹得惊天地泣鬼神,死去活来,鸡飞狗跳,没完没了。

阿伦特貌似英年早逝,没充分完善平庸之恶理论。我自己推导出了平庸之恶的另一种特点,那就是实行平庸之恶的人们,很容易就因为对恶行的浑然不知,从而被恶行反噬。再说那个活活压死弗洛伊德的白人警察,他不知道他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他不知道他下面压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被他内在的种族主义思想蒙蔽了,他只知道他要用力地压住一个黑色的非人之物。后果大家都知道了,妻子离婚,被警察局解雇,被判刑坐牢二十年,引发全国动乱。警察啊警察,你这行为有意义吗?值得吗?中国现代史上同样的平庸之恶也太多了,现实中也天天发生,我就不细说了。他人即地狱,这个在中国更是如此。

最后,我从平庸之恶进一步提炼出了令我战栗无比的概念,那就是极致之恶,平庸之恶字面意义上的反义词。即实行恶行的人很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但恶行对他来说终究是一种可行,可利用,有好处的手段,于是他同时会动头脑,在幕后操纵庸人来实行平庸之恶并从中牟利,又花力气地留一手防备恶行的反噬,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Written with Stack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