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碎碎的感受

Oricarus
Oricarus @CrispyofMaster
野葫芦引 - 评论

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整体的感受是:刻画了很值得敬佩的文人风骨,但同时也局限在其中了;笔触带着很浓的天真色彩,一方面很清丽(我正是因为其中一个片段的吸引而读完了整本),另一方面也显得有点“薄”。在厚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下,这种叙述是很吸引我的,但是一旦有一点失衡,就让人觉得浅尝辄止,很是潦草,尤其是北归记的部分,在体量上就和前面三部无法并论,内容上也常常只能是交代式的书写。

理解宗璞先生耗时长久,难以再有那样的心力去绘制那样详尽的画卷了。我也相信字里行间还有许多我未能读出的东西,希望以后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详细说说细碎的感受吧。

孟樾几乎是全书的价值核心,他本人受到各界人士的敬仰,他的家人也都是像典范一样的人物,有时甚至有些虚幻了。他身上的学者气息很浓厚,著书不倦、心系天下,为人朴素温和,大概是宗璞先生这一代人心中的学者风范。不过对我而言,文人风骨仅仅是个人特质的一个部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也因为生长的环境有所差异。个人感觉,这种品质在孟樾一家身上被刻画得太脱俗了,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相比之下,钱明经这个人倒是更接近我对当下文科学者的认知(…)。我相信美好风骨的存在,但我想我心中的孟樾还是有些模糊,可能因为除了文人风骨,我尚未看到别的东西。

这一点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学冰心的《忆读书》,她说水浒和其他小说相比出彩很多,因为里面的人物角色各有特色,每个人的典型特质能够被区分,因此一直以来有种人物刻画只需要写出其最有记忆点和区分度的那一面便可。但是回想《野葫芦引》中的人物,虽然都很有特质,但是觉得:一来有些特质显得单薄,譬如抗战医院出现的一位次要角色哈察明,总是以着一种自作聪明的姿态出现,叙说他对别人的揣测。我确实记住了这样一个角色,但并不觉得这个角色足够立体;而且书中许多角色都被划分好了正面和反面,但他们的行动其实并不是常常能被理解,动机的模糊阻碍了我作为读者对许多角色的建构。

澹台玮牺牲的时候,我边读边嚎啕大哭,宗璞先生总是把这类人写得又美又好,所以他们一出什么事我就觉得好难受……😩嵋的灵气,书中情侣的自然而然,完全的心有灵犀……这些美好的东西太完美了,像泡泡一样包围着这本书,所以,整本书就像一幅画,有些飘在空中的感觉。但不影响它的细腻独特,读起来使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