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场美的巡礼

这次《美的历程》的阅读,大概称得上是浮躁假期里少有的沉浸阅读了。

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什么美学方面的书籍,所以翻开书的时候总是有些期待,又有些惶惑的,期待的是对未知的领域进行的拓荒,惶惑的是担心专业化的书最后会如同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可惜。

然而同李泽厚先生作了这一番美的巡礼后,疑虑顿消,之前关于美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也就此连成了体系,更加清晰明朗起来。

王尔德先生曾说过:“艺术的价值在于毫无意义。”我曾经是很赞同的,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审美价值,甚至认为艺术品的实用价值会对它的审美价值造成损害,有损于美的纯粹和高贵。

然而,我错了。

艺术本就是“有形式的内容”,本身就脱胎于最平凡最朴素的生活,人把它们从泥土中捧出,塑成器皿,在完全使用完了它的工具性能之后会在壁上绘上鱼鸟图案,而这些图案也服务于族群的划分,而非仅仅装饰。鱼鸟图案逐渐演变成水波纹螺旋纹,千百代以后的我们不过将这当作不含内容的形式化的装饰,何曾知道千百代以前这形式其实是脱胎于内容呢?

艺术一直都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地给同时代的艺术品们敲上烙印,纹样从狰狞神秘到温和可亲实际代表了社会势力的此消彼长;或宏阔壮丽或温柔细腻的文字里蕴含着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山水画的变革预示着一场中国式的的文艺复兴的悄然兴起;明清小说的盛行更是宣告了大众艺术的崛起……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是文人笔下的骈文歌赋,也可以是手工艺人手里未成形的泥团,它有门槛又没门槛,它需要的不过一点点想象,但又要加上全部的热情。

远古的陶器骨器,商周的青铜辉煌,汉魏的文章风骨,隋唐的诗文气象,宋元的妙词俗曲,明清的世味小说都一一向我展开,每个时代的人群都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着对生活社会的理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新的理解,但同时又贯穿着不变的中华民族个性气质,区别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独特思维方式。

了解到宗教没能在中国施展在欧洲一样的伟力,早在神话的洪荒时期就已决定,中国早期人民的图腾崇拜并不比一些非洲部落轻,在这场美的巡礼中的确有许多开眼的地方,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尽收眼底,看到艺术品后的血泪、欢笑、惊恐、哀痛,一个年轻的灵魂透过千年的雾霭去观察去揣测当年的人是有着怎样的生活,怀着怎样的梦想,以艺术品这样具有审美价值的物件为缺口,去触摸一个时代。

读得粗略,浅尝辄止,但也算对中国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来日重读,大概会是另一番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