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备一说,但仍有些过度解读

容刀
容刀 @inderweltsein
中国天文考古学 - 评论

微信读书2014第三版。

有人说作者的论证,是“左脚踩右脚梯云纵”,虽然刻薄,但也是很实在的批评。本书将众多考古文物遗迹与传世天数文献联系起来,对后者的梳理,可以当很不错的概论,然而用力过猛的地方也实在不少。中国古代的数字神秘主义,得之于物理环境,不外乎十(人有十指)、五(方位)、十二(一年中日月交会次数)以及二的诸幂数(四、八、十六、六十四),要牵合起来,总是能有联系。由简而繁,由显而隐的,可备一说,脑洞太大,就不那么可信。

如作者以苍龙七宿的周年运动解释乾卦卦辞,以大火星的醒目地位解释龙的形象,符合由现象到抽象的规律。以红山文化“圜丘”三衡推演原始盖天说,尤其与钱宝琮对周髀的复原合观,也很有趣味。影响最大(托阿城借鉴的福)的洛书一章,却最难令人信服。含山玉版上的图案,说是象征天圆地方、四正四维、八方八风都没有问题,但要说中间的图案就是洛书九宫,未免太过用力了。传世“河图”以五数配五方,“洛书”是三阶幻方,是十以内整数的两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排列方式,这个结论当然是对的。但二者是否是同一时期产生,又是否以“叠加”形态出现,就没有那么清楚了。尤其以四、九、五几个圆孔数目牵合《易纬·乾凿度》的太乙行九宫,令人惊讶。易纬的太乙运行,更像是后天八卦方位与“洛书”的三阶幻方结合之后的产物。说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跳棋一样的“飞九宫”,而证据不过是一个八角图形,略显牵强。

最后关于周易卜辞的演绎,倒跟李硕《翦商》相合,共同的灵感源头大概就是顾颉刚、高亨的易经释读。以易学“两派六宗”而论,本书作者仿佛是象数派的,尤其像是造化宗的,到最后却也归于义理派的史事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