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活的另一解

ヒロゾウ
ヒロゾウ @hiddenrainbow
何为良好生活 - 评论

首先,恭喜我在2021最后的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今年总算没有拖泥带水,以82本的阅读量结束了。这是我读的第二本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在年头,《何为良好生活》在结尾。 相比起《走出唯一真理观》,《何为良好生活》的伦理学探讨意味更见浓厚,不如说这正是脱胎于纯伦理学的研究讨论,因此读来感觉更困难一些,也与我望文生义所设想的内容有很大不同。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流露出的一以贯之的务实与包容。 陈嘉映并没有提炼出某种普世的“良好生活”:如果直接告诉读者“十点睡,七点起,平心静气小确幸”就是良好生活,这不是哲学或者说伦理学的方式,反而是一种较为粗暴的道德说教,它抹去了作为生活实践者的“我”的意志。陈嘉映探讨了一些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我们直觉性的“良好生活”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其实坦诚地承认伦理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比我们预想得软弱,或者说,不以我们预想的上位理念指导下位生活的方式展开。 画家可能会把他/她感受到的良好生活的瞬间画下来;作家可能出一本书说说自己的良好生活;老师可能就要结合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展开说理。陈嘉映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说做哲学工作的人,就从哲学角度入手。概念的辨析很复杂,容易模糊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何为良好生活”这一论题中,“良好”的含义、“生活”的含义是什么?与其给定一种良好生活的范本,不如将一切开诚布公,大家在流动的领会和讨论中思考自己的生活。 如果非要说他给出了什么样的看法,我认为离不开“我”这一个殊。世界上不存在脱离具体的人、生活与行动的、统领所有人类的良好生活,良好生活若有实现的可能,必与每个人紧密相关。 所以我猜,良好生活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靠近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自己是否理解、确认(或坚持)某种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与我们人性、个性中的“善好”相关,是否存在于我们整体的伦理与道德观念中成为“本能”,而这样的生活与现实差距有多远。如果梦想的生活一日一变,或者永远以别人的生活为目标,那距离永远不会缩小,追求也会显得没有意义。 重要的也许是,认识到这生活的经历者和缔造者是唯一自己,自己处于实践的、整体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