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谋杀,精心设计的影片

sooner or later
sooner or later @einneuemich
迷魂记 - 评论

笔者观影经历有限,初识希区柯克的作品,便被深深震撼。影片中情节、表演、镜头,无不以精心设计到达趋于自然的境界,而故事本身更是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心理,令观众不知不觉陷入圈套之中,创造了出其不意又逻辑严密的戏剧效果。

故事围绕着“迷幻”展开,真与假,事实与幻觉,如何定义?如何评判?故事的主人公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全过程,也正是观众体验的过程。

从影片的开端,迷局就已悄悄展开,男主约翰是因恐高而退役的警探,其大学同学埃尔斯特描述妻子玛德琳被“附身”的时候,约翰自然不信,建议他们都去看病。而观众按照思维惯性,可能也会想,这是一部悬疑片,并非玄幻片,死人在活人身上复活这种玄幻设定不会出现,玛德琳的怪异举止一定是因为别的隐情。然而当我们开始为玛德琳的举止寻找原因的时候,也就无意中接受了玛德琳的举止,也就是埃尔斯特的描述是一种真实。观众被导演带入精心设计的影片迷局之时,约翰亦被埃尔斯特带入了精心设计的谋杀之中。

见识到玛德琳的魅力之后,约翰应下了埃尔斯特的请求,开始对玛德琳的尾随。看到玛德琳买花、去墓地、看画,约翰将她与卡洛塔建立起了联系,但心中仍不为所动。直到玛德琳前脚进入旅店打开窗帘,后脚却不见踪影,这一怪事便在约翰和观众心中留下迷幻的种子。

玛德琳跳入旧金山海湾后,随着约翰和玛德琳的深入接触,玛德琳越来越多地展露出“被附身”的一面;书店老板和埃尔斯特为约翰补充了弃妇卡洛塔的背景信息,这更为故事增添了奇幻的色彩。即使不愿承认,约翰和读者的“唯物主义信仰”愈发开始动摇。得知卡洛塔在26岁自杀,玛德琳也到了这个年纪,约翰的任务从搞清玛德琳举止的真相变成了留住这一行将逝去的生命。他恳求玛德琳,想用爱感化她,保护她不受曾祖母冤魂的影响。

然而将注意力聚焦于留住玛德琳的约翰和观众,未曾深究:如果真的是曾祖母“附身”,她让玛德琳自杀的动机何在?如果她将怨恨施加于后代身上,玛德琳的父亲、祖父有何遭遇?如果卡洛塔没有这个动机,又有谁有动机让玛德琳死去?

一切疑团未曾解开,影片刚过三分之二之时,玛德琳却草草跳下高塔。当时我对一同观看影片的母亲说,落到房顶上,这个高度未必会死,不然影片接下来的三分之一怎么进行?现在想来,真是被平庸影片驯化出的刻板逻辑。眼见审判开庭,法官字字句句说出玛德琳的死,我很惊讶。这是另一种人间真实:人死了,生活还要继续,主人公死了,对悬疑的追究仍要继续。

我认为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也是影片的高潮,正是约翰的梦。在真人电影中置入一段堪称前卫的动画片,将约翰梦中的意识解构成几何元素与强烈的色彩,在约翰眼前变幻。我们还看到卡洛塔坟前黑漆漆的洞口,玛德琳的梦也进入了约翰的梦——这或许也暗含着结局,你未曾身经迷幻,但你对迷幻故事的切身体会,却能把你的意识置于迷幻之中,把你变成“疯子”。

我们觉得约翰疯了,当他看到绿色轿车、彩色花束时想起玛德琳,当他看到一位位金发女郎时想起玛德琳,观众心中生出怜悯。约翰甚至跟踪街上一位绿衣女郎,跑去宾馆房间搭讪,看着朱迪·巴顿这位发色、妆容和玛德琳全然两副模样的女子,观众感叹这有何像,约翰为过往所困、为情所困太深了。



没想到恰恰相反,因为深陷爱与执的漩涡之中(这与观众不同),约翰找对了人。当朱迪脑海中浮现出关于高塔的回忆,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故事如此简单,不存在什么虚妄,不存在什么迷魂;我们期待着约翰解开谜团,与朱迪相认这一顺理成章的圆满结局。约翰不负众望,他从朱迪那破碎的情感流露以及红色项链中觉察到了不对,把朱迪拽上高塔、质问她,我们看到他其实早已做出了完全正确的猜想。这时约翰和观众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我们终究驱逐了迷魂,找到了真实,导演却未曾松懈,而是加大功力,在结尾给人闷头一棒。钟塔角落里升起一团黑影,我和母亲两两受到惊吓,而被约翰连续逼问的朱迪已经到达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竟撒手一跃,成为真正因精神失常而自杀的那个人。

这个结局意味深长。当我们一只脚刚刚踏回“真实”的时候,其实最容易重新被幻觉所摄。纵使得证之前的一切迷幻实为骗局,作为观众却已经被故事中的迷幻色彩深深影响,那团黑影恰似约翰梦中的黑洞。骗局中的“演员”朱迪本人更是如此,她与约翰的交往过程中,要将私人感情置之不顾,时刻演一个精神分裂的悲惨女人,这对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来说,必然已长时间承受精神压力;更何况她是这场谋杀的共犯,从始至终知情并主导演出的她,实际上为了钱谋害了一条人命。或许在她眼中,黑暗里升起的黑影正是死于此的玛德琳年轻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