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想以及问题
吉登斯的这本「社会学」虽然只有薄薄百余页,却都是精华。做笔记时差点把整本书都复制一遍...(所以与其看笔记倒不如去看书_(┐「ε:)_
读完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有:
- 社会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是批判的学科
- 社会学理论的两大主流: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社会理论
- 吉登斯简要介绍了这两种理论,并对比了这两种理论对现代社会的不同看法
- 吉登斯同时批判了两种理论,认为真相应该是某种折中
此外,我也感受到,这些社会学理论的背后都有一些基本的价值,我所总结出的是:机会平等 和 结果平等。这两者不可得兼,但也要一定程度上兼顾。前者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后者能保证社会和谐。「礼记」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似乎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肯定也有别的价值:比如自由,比如家庭... 但是这两种平等似乎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
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理论的分歧点在于:
- 对于社会现状的判断不同:如果有更好的调查方法和更详实的数据,应该就能弥合这个分歧
- 对于未来的预测不同:这主要源于他们所构建的理论不同。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基本价值的偏差:如密里本德相对于拉伦多夫,似乎更重视结果平等。前两者的分歧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弥补,但是价值观的偏差就不能了。
不过,价值观也并不是什么先天就刻在DNA里的东西,而是受到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影响。所以社会学就像社会自身的哲学一样,会在实践中不断重新定义自身。
就像我们需要哲学一样,我们也需要社会学。这是由人本身理解世界的冲动决定的。即使这种理解只是特定条件下的谎言,或者部分的真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了解了社会学的大体框架后,我也产生了下面一些问题,等待后续有机会再去研究。
- 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权以及自由的概念本身就蕴藏了不平等——究竟哪里不平等了?难道有一种在具有相同自由的程度下还更平等的社会形态吗?
- 第三条道路:吉登斯以及许多人主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似乎在上个世纪也有不少政党践行这一理论。第三条道路究竟是怎么样的?它成功了吗?
- 参与式民主:吉登斯提出,现有的代议制民主存在许多问题,其本身的前提就是官僚制,而且民主只保留在了政治领域。但是,在人口众多的前提下,难道真的能实现参与式民主吗?
- 自由市场的问题:许多社会学家对自由市场提出了批判,认为其逐利的本性反而限制了人自发生产的积极性。甚至对垄断资本提出了赞扬——垄断资本至少没有那么逐利。但是显然竞争不充分也降低了市场效率。那么,不充分的竞争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了效率与平等呢?
- 技术发展的问题:技术发展对社会形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上个世纪白领阶层的出现。如今信息产业的发展似乎大有取代大部分工作之势,或许真将制造一个庞大的失业者群体。所以,技术发展到底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如果技术发展反而破坏了社会(就如同19世纪许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农民),我们有办法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