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混乱与贫乏

容刀
容刀 @inderweltsein
浮生取义 - 评论

十年之前就想要读这本书,拖到今日,终于在“三上”时间看完了。过程中屡次摇头叹气,半夜气得睡不着。这篇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书评,只是一些随感,但短评肯定是写不下了。

首先不能否认,吴飞教授这本书在自杀问题上有开创之功,而且在田野调查上的确花了很多力气。如果我真是十年前看这本书,或许评价会比今天高得多。但整本书读下来,虽然标题工整,框架清晰,但在具体的解读和细节上却时时见到混乱和牵强的地方。例如,用“家庭权力游戏”和“道德资本”来讨论那位“能人”周流的自杀(第八章),总让人感到有些说不大通;又如第七章结尾处,作者发挥“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的一段议论,也让人觉得他是在硬拗这对联里的意思。所谓“论心不论事”,并不是说有心意就不必用行动表现,而正是说行动中要体现出心意。田野部分里那位母亲抱怨儿子没有表现出”孝“来,恐怕并不能用这句话来将之归结到”赌气“上。这种逻辑上不大通畅的解读,俯拾皆是,令人感到作者是被他的调查成果压倒征服了。

当然,最让人无语的当属最后对《祝福》的解读。鲁迅的出发点不是不动声色地表现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和残酷,而是表达对祥林嫂“愚顽者的无奈”?!恐怕我和作者读的不是一个鲁迅。

从整体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最令人困惑之处,就是提出了“家庭政治的权力游戏”与“过日子”这两个概念,但又没有真的好好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时强行分开,有时搅到一起。那些具体案例中的牵强之处,大部分可能正来源于理论框架中的这种内在混乱。在论及“家庭政治”的时候,作者倾向于把相互尊重、维持平衡与情感区分开来,但同时,又认为家庭政治的终极目标,是更好的亲密关系。但从田野实例来看,在很多情况下,博弈中的一方,甚至双方,已经完全是在为自己打算,而没有将所谓”更好的亲密关系“纳入考量了(例如各种儿女不管父母、丈夫公然外遇等等)。这与其说是”过日子”,不如说是“日子过不下去”,而主人公们仍然凑合过了下去,则是资源有限情况下的外在约束造成的了。作者想要用这种“家庭政治”景象来证成“过日子”的“神圣”,恐怕有点循环论证:因为家庭“神圣”,所以要在其中寻找“正义”,而这种“正义”,又必须有助于实现家庭的“神圣”,否则就是把“公共”斗争中的“你死我活”误用到了家庭中来。从本质上说,这样的观点和宗法社会数百年来宣扬的东西没有一点区别。作者观察到了家庭中权力斗争的惨烈,但认为这是因为参与游戏者“玩脱了”,不知道应该适可而止。所谓“权力游戏”,又有多少最后真的找回了权力的平衡?这样的政治游戏到底是“过日子”的正常还是失范?所谓好的亲密关系,不可能单方面获得,但争取权力却可以是单方面的。

看过所有的案例,我最感慨的绝不是作者所说的“家庭中有情感是不够的”,而恰恰是在资源匮乏、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稀薄。细数数看,本书中多少上吊喝药的矛盾,都是因为脆弱的家庭财政环境引起的。而亲人间沟通不畅,只会恶语相向,又是多少“赌气”的起因?古代宗法社会,常常披着温情的外衣,但其实充满了暴力和仇恨,所谓“好的亲密关系”,本身可能真的是奢侈品,而所谓家庭权力游戏,大部分情况下其实也反而真的是“消灭敌人”的零和游戏。后者玩得再好,可能也无法带来前者。李安导演所说的那种不讲“孝慈”只讲“爱”的家庭关系,大概的确是“食肉糜者”的理想,但如果到了今天,连这样的理想都没能在社会学者的想象中出现,真不知要算谁的悲哀了。

几年之前,吴飞教授写了篇关于”家国秩序”的文章,引起一片哗然。那时我发了条广播:“ 吴飞教授近作,说中华文明向来家国一体,故革命必自家庭始,可能不无洞见。然而既明说家庭中不以平等为首要原则,却又要从家庭新伦理中重构出社会秩序,则此“新中国”中,平等将置于何地,又如何而得自由?绕一个大圈子,还是打来一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旧酒,未免有些缺乏想象力。 ” 读了这本书,更能理解他保守主义转向的脉络,但问题也还是那个:什么样的“家国”?在我看来,如果当今中国真的需要重建什么伦理道德秩序,恐怕恰恰不是“家国一体”的“礼义”,而是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中,都要仔细思考公平、正义、平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概念的意义(平等是否意味着消灭差别?在个人还是阶级的层面上谈论公平?正义是绝对的吗?)。现代社会中,人们大多是以个人身份活动。从靠“礼制”约束,而缺乏“情感”的“家国”中,恐怕只能剥离出完全单子化的个人,而良性社会所需要的积极的个人,大概在家庭和社会中,都会更主动地以自身为原点,藉由“情”与“义”,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真说起来,想给这本书3.5星,但没这个选项。豆瓣的3星评论中有好几篇佳作,非常值得一读,于是私心站个队,委屈一下这本书,加入3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