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

举重若轻,从斯科特眼中的无政府主义视角出发审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现象,具体情境中人与机构、国家的互动形式,关键和动人之处是对人主体性、自发性、尊严的持续关注。从规章制度下的不服从提起,下层的不服从借助暴动的形式产生效果,或是在与政客的共谋(以提供响应为条件)中实现,组织内用以接受异见的机构作用不大;民间在生活中形成的秩序与国家为了管理而设置的秩序之间存在差异与矛盾,但国家的控制并不能总是如愿,在缝隙中很多个人的小小动作可以毁掉国家的庞大计划,同时国家追求视觉上的有序并不意味着显示运行的有序,表面的混乱和流畅的运行在另一种文化逻辑上是自然圆满的结果,当然国家对同质化的追求是那样强烈而迅猛,一切都在朝着单一前进;开放性检验,即检验某种行为或机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随着其中生活的人的要求而变,开放性高容纳的人的创意、行为、参与度也更丰富,人类总产出的概念则检验一件事是否扩展人的能力和技能、是否让其中的工作者满意,现代社会对效率追求的一系列产物——工业流水线、全民教育体系、老年养护机构都既不具备开放性,也没有增加人类总产出,反而在不断地削弱着个体,或许让个体参与到更多事务中适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小资产阶级一章,印象最深是人对于土地或者说产权的渴望是那样持久且强烈;量化以一种貌似公平的单一手段去掉了其所衡量之物的政治性成为一种标准,除量化内含的缺陷之外,标准用量化的各项指标改造现实管理众人,这种量化与风险收入的计算将政治领域中许多争论与问题清除;具体的情境中更能培养人本身,忽视历史叙述中蕴藏的必然性、目的论,关注更小的更偶然的人。按六讲的次序作了很混乱的总结,没提及各章随处可见紧贴主题的案例,相较于这些枯燥的抽象理论,案例更亲切也更生动,当然需要斯科特的提点才能有一双好眼睛看到其中的深意。
出于写作构想的缘故,由事例谈到理论再转回现实,读来总是难免想起现实,国家、企业等各种庞然巨物迅猛发展自身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主体性的培养又有何意义呢?身处这巨大浪潮中的小鱼又该何去何从呢?总是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