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报道文学

Wei-chieh Tsai
Wei-chieh Tsai @weictsai
与屠刀为邻 - 评论

当你将这本厚达将近600页的书捧在手上时,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重量不轻。这也难怪,因为这一本书实际上由著名法国记者让·哈茨菲尔德的三部作品所构成。然而当你细读这本书的内容后,会发现这本书的主题跟文字要比它的实际重量来得沉重许多。

作者长期采访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幸存的图西人受害者和获释的胡图人屠杀者,并调查卢旺达政府、其他非洲国家,以及欧美各国在这场大屠杀中的态度和反应,最终写成了这部“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在书中会看到幸存的图西人如何在大屠杀后挣扎重建已崩溃的心理和生活,痛苦的回忆逐渐模糊扭曲 ,更难以接受的是要继续跟屠杀他们的胡图人邻居继续生活下去。这些屠杀者很多虽然遭到判刑,但是多半能得到减刑出狱。这种不公导致幸存者的心理无法平衡,也无法重建对胡图人的信任,这也是后来卢旺达政府和西方人一起推动的和解运动未能凑效的因素。这让我想到早年所读的一本由夏威夷大学法学教授艾瑞克·K. 山本(Eric K. Yamamoto)主编,于1999年发行的《种族间的正义》(Interracial Justice)。该书提到在美国社会中因种族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伤害,需要透过治疗来平复(例如在金恩牧师纪念日上重新播放《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而这种种族间的治疗可以从法律、神学、社会心理学、政治理论(特别是和平研究)与原住民本身的治疗实践等五种学科的面向来理解,特别是原住民本身的治疗实践,例如夏威夷原住民透过一种“何欧波诺波诺”(ho`oponopono)的过程来治疗个人与团体关系上之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

在《与屠刀为邻》这本书中似乎没有谈到卢旺达本地是否存在类似的本土仪式或疗法能够帮助他们重建或修补民族关系,如果有的话,也许是一条可能的道路。不管如何,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线索,让外人得以了解卢旺达大屠杀的经过与影响,是一部探讨非洲民族关系和大屠杀的优秀报道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