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改变世界的年龄,也要心怀“我不确定”的自信。

怪力怪力
怪力怪力 @shajiangji
现实不似你所见 - 评论

苏格拉底说他“相信”地球是个球体,人居住在巨大的山谷中。他基本上是对的,虽然有点让人困惑。他补充道:“我不确定”。

——《现实不似你所见》,【意】卡洛·罗韦利

科学是门宗教,切忌盲目迷信

小时候上科学课,学习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渐渐地对民间“天狗食月”之类的小故事很是瞧不起。邻居阿姨每逢初一十五烧香,某天在露台挂了一面八卦镜,我一本正经地跟她家比我小三岁的女孩说,这是迷信,这世上可没有什么神呀佛呀,现在的科学已经很发达了。

那时对各种小实验也很是着迷,把筷子插到水里给爸妈解释光的折射,圆珠笔要买带棱角的透明笔杆因为里面可以看到彩虹,郊游的时候用山里的竹子做竹管空气枪……现在回想起来,尽是几百年前经典物理学的小把戏。

第一次有迷信科学的感觉,是高中的物理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世界上没几个人能看懂”的《时间简史》,讲闻所未闻的宇宙、时空、黑洞……彼时刚学完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我实在是头晕目眩。我想,经典物理学之所以为经典,大概就是虽然过时了,但江湖地位还在。

而我至今最感激也最尊敬的两位老师,便是高中的两位物理老师。在高考唯分数至上一切皆有标准答案的压力下,他们还时常以调侃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所学的很可能都是“错”的。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

“量子”是最新的神,快递小哥都在谈论 Ta

也许我们如今所了解的一切都只是我们目前尚未了解的某种东西的近似。

最初的最初,先人们在讨论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万物的本源又是什么。那时候还没有“科学”这个词,大家探讨的是自然哲学。

公元前450年,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提出古典原子论(比经典还老的存在)。他们设想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万物都由它们组成。他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以此来理解和阐释世界的秩序。

接下来的故事,一匹布那么长。从哥白尼的宇宙革命,到牛顿和他的苹果;从麦克斯韦的“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后量子登场,至今如日中天,连快递小哥都在谈论薛定谔的猫。

就像是新任的“神”,凡人对有关量子的一切都不甚了了,却又为之着迷。

二十多岁,正是改变世界的年纪

只有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才会认真对待如此荒诞的想法,你必须得是二十多岁,才有可能相信这些想法会成为解释世界的理论。

1905 年,25 岁的爱因斯坦给《物理学年鉴》投了 3 篇文章,确立在物理学界的天才地位。有趣的是,即便这个年轻人的睿智获得了学界大家的认可,在他提出“光是微粒”时,大家还是觉得这个想法很古怪,视其为“年轻人的任性”。

10 年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打下了量子力学的第一块基石。

《现实不似你所见》中还提到了好几位年轻人。

1913 年,28 岁的尼尔斯·波尔提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这个原子模型同样被认为“很古怪”,却有效地解释了一系列几十年来物理学家都想不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有不同的颜色?

1925 年,针对波尔模型中无法观察的电子轨道,23 岁的维尔纳·海森堡发表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用以描述电子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打下了量子力学的第二块基石。

1927年,25岁的保罗·狄拉克接过海森堡开创的理论,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完整形式和数学框架,并把“概率”带入了事物演化的核心。概率所代表的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第三块基石。

(注:以上年份资料均来自于维基百科)

诚然,这些年轻人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较真劲。他们要改变世界对“世界”的看法,不怕输,不怕犯错,不怕被取笑。

或许你会说重要的不是年龄——我同意,不过我怀疑,想让一个在二十多岁对荒诞的念头一笑了之甚至嗤之以鼻的人,突然在三十岁选择追寻直觉,怕是很难了。无畏的种子要早早地种下才好。

“我不确定”

科学是不可靠的,因为它提供确定性。但它又是可靠的,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答案。

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无神论者,读完这本《现实不似你所见》后最大的感触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我都要承认“我不确定”。

这样的不确定,不是犹豫不定的不自信,而是在坚定的选择下保持清醒、谦卑的认识:我相信这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也有决心追寻更好的答案。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怪力大步往前 欢迎关注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