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Kate Marshall:作为小说的《Cyclonopedia》 (关于非真实共谋的思考)

Lebensneid
Lebensneid @Lebensneid
Cyclonopedia - 评论

选自《Leper Creativity: Cyclonopedia Symposium》


Leper Creativity评价人数不足尤金·萨克尔 Ed Keller Benjamin H. Bratton 本杰明 布拉顿 / 2012

文/Kate Marshall

译/Bryophyta(欢迎留言/私信指出错误,在此提前为翻译质量道歉)

不完全校对:ChatGPT

上有用手写体署名雷扎•内加尔斯塔尼(Reza Negarestani)、名为《旋风通(Cyclonopedia)》的手稿——克里斯汀•阿万森(Kristen Alvanson)在她于伊斯坦布尔酒店床下找到的“厚厚的文集”——早已经开始腐坏(deteriorate)[1]。我们的女主人公在阅读那些“以他们的离场方式为特征”[2]的角色时注意到,“似乎手稿中提及的所有人都不留痕迹地消失了”。按照此描述,在她寻得的这一梦游者宝藏中最接近“角色”的存在是哈米德•巴萨尼(Hamid Parsani)博士,而他在手稿一开始就已经离开了。

巴萨尼的形象通过一系列匿名的记忆、碎片化的书写和暧昧不明的档案得以呈现。他的“有关新研究的笔记”导致了使大部分文本得以形成的“混乱的讨论”与“狂热的兴奋”[3]。用最平常的话来讲,《旋风通》手稿是一部汇总了巴萨尼和“超信(Hyperstition)”机构的多位匿名作者身后写作的文集,并由克里斯汀•阿万森编辑、引介、注释且彻底改版。

可以说,《旋风通》拥有后现代小说的所有元素:一部自我颠覆的元小说,在建立其基础的同时将其摧毁。而它的读者也明白,用这种方式谈论其是不妥当的,用“后现代”和“小说”这样宽泛的时期或标签将其分类或定义,似乎与《旋风通》声称是的“隐藏写作(Hidden Writing)”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体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我们了解到,隐藏写作“不是层化与阐释的对象;它只能通过扭曲(distorting)书的结构或表面情节来被挖掘。[4]”表面情节,理所当然地,将我们带回克里斯汀•阿万森对手稿发现,这一挖掘(exhumation)一定意味着手稿被预先扭曲了,因为“挖掘包含了对一本书具体的加密与解密,改写,粗野化与改变进程”[5]。我们有必要接受文本给出的观点,即“所谓的阐释学的严谨性”对阅读并无帮助。也许更有趣的是,隐藏写作要求互动而非阐释以“继续并本书的写作并为其做出贡献”[6]。这当然是一种对共谋(complicity)的要求。

向此转向,我想重新回到所谓的“角色”哈米德•巴萨尼身上。从来自匿名的“秘密学生”、“前朋友”和其他未署名的作者对其作品的披露中,我们感到他是一位走错路(gone bad)的优秀学者。他被认为“缺乏一个学者该有得体举止”,对“通常用来取悦头脑不健康的青少年的话题”感兴趣,并且他“最近的写作缺乏他曾有的那种风格化的散文感与博学范,他似乎被某种他不能消化的东西击中了”[7]。他最新被发现的笔记为这本手稿的问世提供了机会,但被报告描述为“更像是他办公室垃圾桶里的玩意儿,而非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的笔记本”[8]。我们遇到了个玩笑——当一位有名有姓的角色(阿努什•萨基希亚)详细地描述巴萨尼时,故事变为“我的其他同事所谓的缺陷的散文性与不学术化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非常逻辑性和可预测的发展结果.......正与这些理论相适配。”[9]很奇怪的是,正是这种“适配性”将帕尔萨尼与隐藏写作的方法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去共谋,并遵循这些阅读模式和平台的缺陷与正当性——为找到巴萨尼,他正如《旋风通》的一位评论者所说,“半是天才,半是疯子”。另一篇有关巴萨尼后期写作的未署名文章据说揭露道“这些主题是根据一种过于强迫性的严谨计算选择的,但却根据完全不成规矩的学术方法来分析”[11]。这一描述提供了忠实地挖掘《旋风通》的可能方法,我将在接下来的几页中介绍。换句话说,我想要通过“过于强迫性的严谨计算”来追踪《旋风通》的小说性。

柴纳•米耶维在《当代世界文学》中挑衅地以“所有文学都是类型文学”开始他对《旋风通》的简短介绍,他将其归咎为生产和消费文学的人类大脑的“无情的分类机器”。他认为《旋风通》兼具“不可磨灭的一般性”与“无休止的陌生化与难以捉摸”,并在规则的恒久性中发现了超越规则的可能性。[12]由此得出的描述是《旋风通》是一部小说,但是打引号的“小说”——它太清楚自己是一部小说,好像这一标签从一开始就清晰无比。在《旋风通》中,小说框架奇异的可理解性是叙事所产生的不适感的一大重要方面。哪怕是打引号的“小说”对于文本的主题都是不适当的,至少根据隐藏写作的逻辑而言。因为我们认识到,“如果有着叙事情节和整全结构的文本是根据与其构造相符合的规则和程序来阅读和书写的,那么穿孔的结构、退化的形式和情节漏洞必然需要它们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方法”。[13]这似乎是《旋风通》项目深不可测的极限:它的虚构实体不再成为现实的那条界线。

某种严谨的计算可以考虑建立该限度的上下文模型,或者在文本描述中建立另一套情节漏洞。让我们转向最近的小说史和理论选集,它们常常不加讽刺地称小说为“第一种真正的全球文学形式”[14],这一经常值得反对的姿态在谈论《旋风通》的语境下显得有些不同。同样地,转向一篇关于“虚构性的崛起”的长篇论文,你会找到一种为要求完全相反的阅读方法的作品体裁提供的老旧模式。论文提出的是标准小说定义:“长篇、虚构、散文叙事的”,但若不完全阐明“虚构性”的概念,这一定义就毫无意义,因为虚构性在“入眠(dormant)”时变得更加地难以捉摸。[15]但问题并非在于《旋风通》是什么,而是在于它如何存在:《旋风通》何以成为一部小说,它又如何体现其虚构性?前文提及的历史学家凯瑟琳•加拉格建议我们既要关注小说性也要关注虚构性,从而在后者中确认前者。如她所说:“小说与虚构两个术语间的历史关联十分亲密;它们相辅相成。”[16] 尽管在《旋风通》中援引历史关联的结构是错误的姿态,但这恰恰是要点所在:将小说与虚构的亲密关系的这一历史叙事引入,并重新置于背景中,使其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积极非真实(active inauthenticity)实践”[17]。顺便提一句,理论-虚构(theory-fiction)并不在这叙述中被提及,其在这一语境中可能是冗余的。此外,加拉格将关于非虚构性的讨论称之为“对小说虚无实体(nonentity)情感吸引力的探究”[18]。尽管吸引力并非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小说式的虚无实体可能是。更准确地说,是小说式的虚无实体在其自身生成中的持续存在。

但小说式的虚无实体依然是一种被限定在“叙事情节和整全结构”中的幻象,在《旋风通》中产生的是不够适配与被定义为“与孔洞地球(porous earth)、空洞行动者(hole agencies)、末政治(terminally political)及叛乱的形式的生成线”[19]。这种虚构性在虚无实体中消失了——它被遮蔽而不可见,或者如加拉格所说,“那不言而喻的(that which goes without saying)”[20]。使其显现,再次将虚构限定为小说在历史中的特征,而在《旋风通》中,小说成为了“让自身真实”“让自身存在”的虚构特色。[21]但是,在从其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小说式虚无实体隐藏着总是那样奇怪的虚构性神秘知识。这种小说(fiction)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无处不在;尽管我们忽视了整体情节的堵塞下水管与通道,这些设施以拒绝来拥抱它们的埋葬(burial)——作为噪音、刺激和破坏。它们构成了平庸的建筑学(architecture of the banal)。

思考下面这段地区性美国小说中的选段,选自1977年由西弗吉尼亚州作家Breece D’J Pancake创作的短篇小说《三叶虫》:“我感到过于烦躁而无法说出任何话。我看着铁路对面的苜蓿地。那里有一些井,泵在抽取远古的气体。气体燃烧成蓝色,我在想远古的太阳是否是蓝色的。铁轨延伸,直到变成棕色雾霾中的一个点。道岔传来咔嗒声。一些油罐车在侧轨上。它们的车轮已经生锈,粘在了铁轨上。我不知道我为何会对三叶虫感兴趣。”[22]”在这段文字中,与其从将观看天然气钻探场景视为逃避其精神麻木的方式的“我”的视角出发,不如反过来看。从乡村山丘中被挖掘出来的“远古气体”燃烧成蓝色,它在行动,它唤起某种意象。它减缓了时间的流动,以至于描述等待井产品的油罐车的那句“它们的车轮已经生锈,粘在了铁轨上”的起源(origin)变得模糊不清。在这段文字中,停留于远古气体短暂的“能动性”并不会带来任何解读收益——解读的重点更可能存在于叙述者的疑问中,他通过联想到燃气羽流所唤起的远古太阳的颜色,同时也停止他对化石的兴趣。“我不知道我到底为什么对三叶虫感兴趣”显然不是对进一步探究的承诺。

值得指出的是,刊于《当代世界文学》中米耶维介绍《旋风通》的文章标题为:“从最深点视角叙述的地球科幻学大纲”。这个标题最引人注意之处在于它微妙的手法,和《旋风通》的矛盾叙事逻辑完全一致。它描述了一个虚构、一种叙事事实和一个视角。但与其将“世界石油政治学”(world petropolitics)定义为“由石油叙述的地球”,或甚至是石油作为地球叙事的组织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应被看到。“由石油叙述的地球”这一短语有一个地球作为主题,还有一个叙述者——石油,“由石油叙述”。但“从最深点视角叙述的地球科幻”没有叙述者。它并不是“由某人或某物叙述的”。如果有的话,这种地球科幻是由视点(a point of view)本身叙述的。但即便是在《旋风通》中,视点自身能叙述吗? 我认为答案必须是“当然如此”,同时也是“完全不是”。这是一种将“视点”作为叙述学类别进行的腐化,并且可以进一步被腐化。韦恩·C·布斯(Wayne C. Booth)在1961年的经典论文《距离与视角:一篇分类学论文》提供了另一条进路。在这篇论文中,布斯关注小说及其叙述者的规则。他指出:“由于小说家的选择实际上几乎没有标准,在判断其效果时,我们只能依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使用的论断方法:如果想要达到某种效果,那么某种视角将是好的或坏的。”[23] 这也是将小说定义为效果生产者,效果本身可以或多或少地有效。此外,这种效果过于依赖于一个潜在现实的观念;因为他还提到:“所有小说都被认为追求某种共同程度的现实强度;暧昧和讽刺被讨论得仿佛它们总是美丽的,而非瑕疵。应始终一致地采用“视点”,否则现实幻觉就会被破坏。”[24] 他所渴望的从保真性和有效性中逃脱是一条“抽象规则”,这条规则将小说从他所谓的“对具体作品或种类的需求”中分离。[25]但正是这种具体性与欲望的明确结合推动了《旋风通》中的“超信”(Hyperstitional)叙述学。布斯进一步揭示的,是在文本中描绘叙述学轮廓的有趣困难之一:视点如何既成为主题又成为行动。或者换种更有趣的说法,《旋风通》自我定义的“模糊客观的”(blobjective)叙述视角正是从模糊客观的视角表达的。它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只能是其从内部描述自身的程度。以这种方式,甚至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在其关于叙述的讲座中也将《旋风通》视为小说,因为她说:“一部小说越是小说……一段写作越是写作,就越没有“外部”在外部,而是外部在内部,内部即是内部。”[26] 最终,对于布斯而言,区分叙述视点和叙述者的关键类别是“距离”(distance)。这种距离是观察者或反映者与他所称为“作者、读者以及他们叙述或反映的故事中其他人物”之间间隔的衡量标准,也可以用“语调”(tone)来描述。[27] 布斯仍然依附于“人”的概念,但距离与语调在《旋风通》的叙述学中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结合。

被接受和实施的视点既是主体又是位置(position)。石油,这个“可感知的实体”,在“地狱般的”视角下叙述,[28] 但这也是不稳定的,因为石油本身即是视角——它是其下方的距离。这种距离捕捉了超越了地下结构与空洞的“隐藏写作”空间性,或者说作为衰败的“潜藏柔软性”(undercover softness)。[29] 最终,它既从外部观看,也从内部最深处的视点来看。《旋风通》定位了米凯·巴尔(Mieke Bal)对有关视点的辩论的著名叙述学论著,“聚焦”(focalization),其从视角中分离并将其细化。“视点”、“叙述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或“叙述观点(narrative viewpoint)”等标签对于巴尔来说都不够,因为它们未能区分“声音”和“视觉”,或者说“那些看的人”和“那些说话的人”[30]。她将视点修订为对媒介的讨论,例如她举例:“符号(浮雕)与其内容(故事)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个中介,即事件的视图来建立……'聚焦'是'视觉'(观察的行动者)与所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31] 然而,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叙述模型,专为错误的阅读方式设计。它无法处理《旋风通》的内容,比如“任何媒介中的生成过程与该媒介的形成相对应”,因此“生成线越激烈,媒介就必须变得越复杂和盘根错节”[32]。不过,巴尔的叙述中有一丝微光,可以被提取并重新配置为《旋风通》叙述科学潜在的前历史元素。这可以在她对外部聚焦(external focalization)可能性的简短承认中找到。她描述这种聚焦是由“一个匿名的动因(agent)”,即“位于故事外部”的“无角色绑定”的中介动因所实现的[33]。这一动因只是等待着被无限复制,然后消退到背景中,等待被重新配置为一种激进外部化的“内在性迷宫(maze of interiorities)”[34]。或者,这也可能是乔伊尔·麦克斯维尼(Joyelle McSweeney)的巴洛克黑色小说(noir fiction)《石匠尼兰德(Nylund, the Sarcographer)》中宣布的方法:一种“从外部”进行理解的复杂方式,这既是方法、视角,也是“躯壳书写(sarcography)”的主题[35],是另一个将“实体”视为“虚空的附身叙述者”的视角[36]。 我对“强迫性严谨计算”的建模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旋风通》阅读方式,而是提供一个阅读模型,通过使其感染它所疯狂地拒绝的分类法,将其叙述学进一步扩展。而更重要的是,将《旋风通》视为一种可以流动的叙述思维形式。回到小说与虚构性在其人为的严谨限制中的“爆炸性亲密关系”,我发现引人注目的是,这种亲密性在《旋风通》中通过帕尔萨尼的“深渊般的爱意”贯穿始终,并被明确地主题化,直到作品的最后一刻[37]。

引用:

1 Reza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Complicity with Anonymous Materials (Melbourne: re.press, 2008), xii.

2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xv.

3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9.

4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0.

5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2.

6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2.

7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11.

8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9.

9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11.

10 Peter Lamborn Wilson, “Partly Genius, Partly Quite Mad: Review of Cyclonopedia: Complicity with Anonymous Materials,” Fifth Estate 44 (2009): 49.

11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4.

12 China Mièville, “Fiction by Reza Negarestani,” World Literature Today 84 (2010): 12.

13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0.

14 See The Novel, vol. 1: History, Geography, Culture, ed. Franco Morett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 Catherine Gallagher, “The Rise of Fictionality,” in The Novel, 336-361.

16 Gallagher, “Rise of Fictionality,” 337.

17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1.

18 Gallagher, “Rise of Fictionality,” 356.

19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60.

20 Gallagher, “Rise of Fictionality,” 349.

21 See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xiv: “Hyperstition, a term loosely defined as fictional quantities that make themselves real.”

22 Breece D’J Pancake, “Trilobites,” in The Stories of Breece D’J Pancake (New York: Back Bay Books, 2002), 33. Thanks to Matt Coyne for introducing me to these stories.

23 Wayne Booth, “Distance and Point-of-View: An Essay in Classification,” in Narrative/Theory, ed. David H. Richter (New York: Longman, 1995), 142.

24 Booth, “Distance and Point-of-View,” 142.

25 Booth, “Distance and Point-of-View,” 142

26 Gertrude Stein, Narr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27 Booth, 146, 148.

28 See Negarestani in Mièville, “Fiction by Reza Negarestani,” 13.

29 Reza Negarestani, “Undercover Softnes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itecture and Politics of Decay,” Collapse 6 (2010)

30 Mieke Bal, “Focalization,” in Narrative/Theory, 154.

31 Bal, “Focalization,” 155.

32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53.

33 Bal, “Focalization,” 156

34 Negarestani, “Undercover Softness,” 385.

35 Joyelle McSweeney, Nylund, the Sarcographer (Grafton: Tarpaulin Sky Press, 2007).

36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45.

37 Negarestani, Cyclonopedia, 220.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