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南狩之人

这是个成王败寇的故事,中国古代,皇帝流亡不说逃亡,而是叫作“巡狩”。蒋会不会在阳明山的许多个夜里想到曾经和他一样“南狩”的宋高宗,或是后来的南明政权,又或是不久前流亡英国的欧洲皇室。他们要么彻底灭亡了,要么重返故土。而他,既回不去,也死不了。
和所有败寇一样,他被中共冠上十恶不赦的坏蛋头头,美帝走狗的恶名。他统治的时期被描绘成黑暗的旧社会,压迫人民的大山。当然,他也口口声声称对方为匪。
生长在不同地方,必定会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不同的烙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抹掉这些烙印,还历史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1.从许多方面来看,蒋都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独裁者。他天赋平庸,在日读军校时成绩常常排在倒数几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缺乏独裁者振奋人心的演讲力和煽动力。他内心柔情,受了委屈会潸然泪下。又儿女情长,在内战东北战事严峻时,却回到上海处理家庭纠纷。
在22年登永丰舰侍卫孙之前,他都没受到太大关注,反而因为性格急躁冲动受到同僚指摘和不满。信奉新儒家思想的他,早年能看到的优点有坚韧,忠诚,爱国,仅此而已。后来信仰基督,又给他的性格增添了几分优柔寡断。
在1928年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蒋形式上统一了分裂动荡的中国。即使没有外国援助,外贸又不振,国民政府在经济,社会上仍达到了不错的成绩。
八年抗战,损失百万战士,八成以上工业生产能力和财税来源,最终坚持到胜利。战后成功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终结百年之耻。丢掉大陆退守台湾后又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为后来台湾的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可以说功大于过。
2.作者十分强调蒋和周之间暧昧的关系,这份惺惺相惜从黄埔军校开始,蒋任校长,周任政治部主任。29年清共,周在上海被捕,蒋却下令释放了这个共党高层。36年西安事变,周又积极斡旋,使蒋免遭杀身之祸。退守台湾后他们仍秘密保持着联系。
3.蒋与史迪威之间的龃龉贯穿抗战始终,影响深远。这个戏称蒋为花生米的美国军人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不断向华府抱怨蒋的无知无能,由此转变了马歇尔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国共内战时彻底抛弃了蒋。
4.蒋与华府的关系并没有想的那么好,蒋在美国面前像是个敢怒不敢言的小弟,从雅尔塔会议到内战再到北京重返联合国,蒋认为自己被美国大哥出卖了无数次,被扇了无数记耳光,但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像曾经许多次那样,忍辱负重,以待天时。
5.毛和蒋在几件事情上保持了惊人的默契,高超地玩弄着地缘政治。他们互相利用金门制造事端来获得美苏的援助,两边甚至实行“单号打,双号不打”的策略,毛无意夺取金门,蒋也坚持不退兵。
另一个默契则是对一个中国的共识,他们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都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金门也就成了栓住两边的细线,谁也不希望它断掉。
蒋出殡当天,自知来日无多的毛端坐在房里,静静聆听十二世纪古诗谱写的哀乐,心里一定对这位老冤家有许多话想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