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忽视少数人的权利
豆瓣里有个主题是话剧的小组,叫说话之剧,这四个字基本已经说明了话剧的本质。所以我用这个名字来做现在和以后我要写的有关话剧blog的分类和tag。
在我心里是不喜欢北京的,人和车总是多的,无论去哪儿总是远的,无论干什么总是要排队的,公车和地铁总是挤的,饭馆总是难吃又贵的,天总是灰的,春天总是飘着柳絮的。。。不过,在北京,总是能看到好看的话剧的。
之前我很排斥看话剧的,因为我有很强的字幕依赖症,我是那种巴不得新闻联播都有字幕的人,我总觉得我只听别人说话我是不能够明白他在说什么的,所以对于话剧,我觉得如果我坐在那儿,我根本听不明白一句话。
不过生活总是无聊的,而无聊的生活总是会让你打破以前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所以,我去看了话剧,第一部是《唐璜》,之后就越来越多,白鹿原、建筑大师、哗变、雷雨、北京人、暗恋桃花源、到现在还没想好、雾都孤儿、蔡文姬、等等等等,应该不止这些,但是我能记住的好象也只有这些。要谢谢熙西和主子,她们带我走进话剧这个领地,让我真正体会说话之剧的魅力。
一直在看,却一直都没能真正的去写一写话剧。直到我看了《哥本哈根》。这是我看到现在唯二希望再看一遍的话剧,另一个是《到现在还没想好》。
《哥本哈根》这个剧写的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讲的是1941年二战期间,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与波尔的一次会面。他们二人一直是亦师亦友,情同父子,为双方非凡的科学成果都做出过不可忽视的帮助和影响。但是二战后,海森堡去了德国,替希特勒主持原子弹的研究,而波尔则在德国的占领区丹麦从事科学研究,后来波尔去了美国,为同盟国最终研制成功原子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次会见就发生在两人各自为自己的国家研制原子弹最关键的时刻,并且此次会见之后,二人从此绝裂,十几年的师生之情也告吹。当时为了防止盖世太保的偷听,这次会见是在哥本哈根的郊外进行的,除了当事人之外没人知道谈话的内容,更为戏剧性的是,二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同盟国比德国先一步研制出了原子弹,并且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人们都觉得当时的海森堡已经不需要就任何的技术问题向波尔求教,当时他已经完善并建立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那他为什么要去找波尔呢?他们之间到底谈了什么?为什么最后他没有为德国造出原子弹呢?是不愿意还是不能够?
历史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了很多的研究和讨论,海森堡也一次次的向世人进行解释说明,但是还是没有人弄明白事实的真相。或者事实的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结果。
开场之前导演来大概介绍了一下这出剧的背景,他说,我们普通人是不可能了解他们核物理学家那种良心的巨大矛盾和冲突的,因为就在他们即将获得他们事业的最顶峰的时候,代价却是无数无辜的生命.
而《哥本哈根》这个话剧就是借由探寻哥本哈根之迷而探讨了关于战争关于原子弹关于核能使用等等的问题。剧作者在此剧中非常简捷的只使用了三位人物角色,海森堡、波尔、和波尔的夫人玛格瑞特。主角自然是海森堡和波尔,而玛格瑞特则有时做为旁观者,有时又做为故事的推动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其次,剧作者将场景是三个鬼魂在谈话,所以他们无所顾忌,而且一次一次的根据不同的假设前提来重演当时的情景。
就这样,故事的主题围绕着原子弹展开了。到底有没有可能制作原子弹,到底应该由谁来制造出原子弹,到底由谁来使用它,又由谁来承担战争的结果。他们一次次拷问着自己也一次次的拷问着观众,拷问着我。
话剧才开始时,我简单的想,海森堡怎么能为纳粹制造原子弹呢,他怎么能帮助德国取得胜利呢?我甚至戏剧化的想象,可能哥本哈根之后海森堡与波尔表面上决裂,但实际上却达成了一致。这似乎才是理所应当。但是终场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因为我听到波尔这么说:
亲爱的海森堡:,以为一个被强大邻邦蹂躏,被肆虐地、残忍地蹂躏的小国之民们不会具有像他们的征服者那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是一个易犯的错误
我还听到海森堡这么说:
波尔,我必须知道! 我必须做出决定! 如果同盟国正在制造原子弹,我为我们国家做什么选择呢? 你说过,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们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我出生在德国,德国养育了我。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是鼓励我、引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我的妻子, 德国是我的孩子。我该知道我为他们选择什么! 再战败一次吗? 再让伴随我长大的恶梦重现吗? 波尔,我的童年是在慕尼黑兵荒马乱的内战中终结的。还要更多的孩子像我们那样挨饿吗? 还要他们再过我的学生时代那样的夜晚吗? 在那寒冷的冬夜,手膝匍地爬过敌人的封锁线,在大雪与夜幕的掩护下去乡间为全家找吃的? 还要像我17 岁那年,守着那恐怖的犯人,跟他不停地说啊说啊,直到凌晨,因为天明他就要被处决了? 还要他们像我那样整夜地受煎熬吗?
是的,是这样的,人们总是错误的认为弱小国家的国民爱国心少些,总是错误的认为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但是那也是他们的祖国啊,那也是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母亲啊!
如果梅森堡帮助纳粹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那么德国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还将把他们所奉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推行下去,这是海森堡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如果不这样,海森堡将不得不看着原子弹在他祖国的土地上爆炸,他的耳边将是他的同胞的哭嚎,他的眼前将是自己母亲的满目疮痍。。。这是多么矛盾又多么难以决择啊。
我还听到他这么说:
在这个存活着20亿人口的世界上,我是这个背负着无法承载的重任的人。
海森堡在剧中说:我在1941年告诉过你的!?选择在我们手中!在我---在奥本海默的手中!?那就是,既然我能在他们询问时,回以简单的实情,简单的、令其失望的实情,他也能够!
可惜要达成这样的同盟太难了,更何况他们在敌对的两个阵营。而二战事,海森堡得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待遇呢,他说:我在不断地解释和自辩中度过了我生命的后30年。1949年,当我去美国时,许多物理学家居然都不屑与我握手。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不愿碰我的手!
他们三人一次次的假设前提,一次次的重复当时发生的一切,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想法,没有一次确定。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逝者已矣,留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物理学家的选择,看到的是核武器留下的创伤和战争的可怕。
我想我会记得这句话: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
和平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的。
这是剧本的下载地址,不过没看过话剧光看剧本,我是不喜欢的:http://user.xici.net/b575411/d47691771.htm
下面几张剧照是我在剧场用手机拍的,效果还可以。因为角色都是鬼魂所以布景都是以白色为主。照片中的人从左到右分别是:波尔、海森堡和玛格瑞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饰演波尔的演员才不到30岁,而在剧中却需要饰演年纪最大的波尔。不过我私底下认为,海森堡这个角色如果给他演肯定不如现在这个演员演的好,h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