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讨论政治制度的规则

  1. 制度要与人事并行来看

  2. 制度之间相互配合而共存

  3. 制度会随人事发展而变动

  4. 需追溯制度当时产生的用意,不可凭异代人的主观意见和悬空推论做揣测

  5. 做制度得失利弊的评价时需参考制度产生时期的有关各方意见(历史意见),而非后世的意见(时代意见)

  6. 需考虑制度的地域性/国别性

  7. 不可将政治抽离历史文化意义(忌就局部而失总体)

汉代

政府组织

中央:

  1. 皇权(形式)与相权(实际)分割,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秘书处:
  1. 皇帝的秘书处:六尚(尚衣/食/冠/席/浴/书),主管皇帝私人事务;

  2. 宰相的秘书处/办公厅:十三曹(西/东/户/奏/词/法/尉/贼/决/兵/金/仓/黄曹),主管国家各方面政务(最大官职:二千石)

  1. 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2. 三公九卿:

  1. 三公:丞相(宰相,=皇帝的管家)> 御史大夫(=丞相的副官)> 御史中丞,都是文官(行政官)。武官(军事官):太尉。

  2.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二千石。前七卿都是管皇家私事,后二卿管政府和皇室的财政经济。九卿全部隶属于宰相。因过渡到郡县时代化家为国,是以宰相由皇室私家管家转变为政府首长。

  3. 三公、九卿、郡太守、县令,是由皇帝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宰相下面的十三曹,由宰相自己辟用。

地方:

  1. 地方政府分两级:郡、县。地位上:三公(中央) > 九卿(中央) = 太守(地方),九卿和太守之间的转调不存在职位升降。

  2. 地方每年向中央上计簿(述职),中央分派刺史(中央特派员)去地方共计13个调查区调查(行使监察权利/义务)。刺史汇报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汇报给宰相,此为御史大夫如何对宰相辅佐监察。

选举制度

Key Word:士人政府(读书人政府)

  1. 大学毕业甲科为郎,去做皇宫侍卫,从属光禄勋;乙科为吏,回本乡做地方工作,从属太守/县令。

  2. 乡举里选:

  1. 举贤良:无定期选举,由下向上推举,推到中央参加策问

  2. 因事设岗:特殊选举,特定国家大事中央下诏,自荐应诏

  3. 举孝廉:选形象大使

经济制度

Key Word:节制(商业)资本、(农业)轻徭薄赋、公私分税、国家社会主义

  1. 耕地:土地私有产生自由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产生地主(非封建贵族),地主交三十税一给大司农充当公费。

  2. 非耕地:在关隘处对其所获征收X%的实物,称关税/商税,交给少府做皇帝私用。

  3. 后期商税高于田租,特殊时期皇室私款充公使用(汉武帝首创),欲推行至盐铁商人而受阻,推动了中央将非耕地收归政府(盐铁政策),实现了非耕地的国营和官卖(国家社会主义)

  4. 人口税:地权不平均但人口税平等,交不起的人出卖自己给能帮他交的人,产生奴隶(与西方因战而生的奴隶不同)

兵役制度

Key Word:全国皆兵、灵活从军、符合耕作自然规律

  1. 20岁为“丁”,可独立耕种,23岁可服兵役(“役”兵可20岁)

  2. 兵役有3种:“卫”兵,守中央;“戍”卒,守边郡;“役”兵,在原址做国民兵。

  3. 中央军队:南军为皇宫卫队,北军为首都卫戍部队,待遇好。

  4. 地方军队:受本郡都尉管理,待遇差,但不想去可以交钱,政府拿钱雇想去赚钱的人去。

  5. 义勇队:志愿从军,多为富人盼望立功封侯(良家子从军)

  6. 力役:义务劳工支援国家基建,花钱可以不去。

汉代得失检讨

Overall:政治、选举、经济上出发点都是好的:分权、客观、节制,但后续演变出了问题。

  1. 经济:贫富土地所有不均。(王莽“土地国有”推行失败)

  2. 军队:虽全国皆兵但军制规模小、训练简略、分布分散调遣不便,有名无实。

  3. 政府:名义上皇权、相权分开,但不成文法,所以若皇帝专权则相权被侵吞。(e.g. 汉武帝、汉光武帝)三公与九卿之间设立皇室辅臣(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造成内朝与外廷矛盾,大司马(内朝)与丞相(外廷)管理矛盾。

  4. 选举:孝廉太多之后有人开始走后门,逼得中央设立考试再次甄选,演化成全国分区定额考试,各区域都有代表入选,保证全国性大一统和平均。但缺点是:

  1. 地方到中央,再由中央决定,实际上中央才有决定权;

  2. 汉代书之贵重非贫者可得,易演变为贵族政治(书生贵族而非封建贵族);

  3. 郡太守对选举有检察权,但易察举以私,造成门第社会,士人入仕通路受阻。

唐代

政府组织

Key Word:委员制、行政与监察分立、贤均从众

  1. 三省六部:

a) 三省:都是三品官(一二品为元老,不理朝政)。

• 中书(发令/“敕”)- 正:中书令,副: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若干)

• 门下(审令)- 正:门下侍中,副: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若干)

• 尚书(行令)- 正:尚书令,副:尚书仆射。

b)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三隶属于左右仆射。

c) 御史台:左御史—监察六部(“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分巡”),驻地方后成为节度使,本意为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形成藩镇割据,产生矛盾导致安史之乱及唐朝的灭亡。

  1. 发敕的流程:

a) 中书舍人拟n个→

b) 中书侍郎/中书令选1个→

c) 皇帝确认(画敕)→

• 门下给事中通过(“副署”)即发敕→尚书执行

• 门下给事中驳回(“涂归”)→中书舍人重写

兵役制度

Key Word:寓农于兵、勋官由荣转辱、胡族临制

  1. 兵农合一:

• 汉:寓兵于农,生产集团=武装集团

• 唐:寓农于兵,兵=府兵,“府”=军区

  1. 唐户口按经济能力分九等,下三等无资格当兵,富家子弟为荣誉当兵,政府免租庸调但不发工资,立功后封勋,有爵号无实职,不问政事。

  2. 和平年代府兵无事做,兵成了苦工,地位下降;战时军队政府松懈,烈士抚恤工作不到位,导致无人愿当兵,兵源枯竭,政府买外国人当兵,造成藩镇割据,胡族临制。

唐代得失检讨

  1. 中央政府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2. 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3. 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4. 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5. 门下vs中书意见容易冲突,导致皇帝重复画敕,改为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政事堂”),为中央最高机构,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尚书不必须→唐见:中书门下才是真宰相

  6. 汉:领袖制,相权集中于宰相一人;唐:委员制,相权分立于3个部门(三省)

考试制度

Key Word:九品中正、开放政权、政治臃肿

  1. 九品中正:地方推贤为大中正,大中正选出小中正,中央以九品为评级,给人才写评语,统计地方人才。弊端:
  1. 官大的都在中央,想要做大中正就要往中央跑,导致地方无才,中央集才;

  2. 为了考评做官的专注舆论不务实事。

  1. 科举制:
  1. “怀牒自列”:自由报考,地方组织报名,在中央考试。报考者需要身家清白(不经商,不谋私财)

  2. 礼部组织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及第=有资格做官。此阶段主要考才学。

  3. 吏部再次考试,决定实际分发任用。此阶段主要考干练。

  4. 虽然是开放政权,广大群众皆可报考,但考的人越来越多逼得录取的人越来越多,条件放宽,官员冗余。

  1. 中西考试/选举制度差别:西:从众,中:从贤。中国提倡为公不为私,所以举政治(公)抑工商(私),导致政治臃肿,经济发展无才,读书人成为政治脂肪,失去革命基础和动机。

  2.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

经济制度

Key Word:为民制产

  1. 租庸调制度: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1. 租:租地于民,年老奉还,四十税一(汉:三十税一)。粟米之征。

  2. 庸:义务劳役,20天/人/年(汉:30天/人/年)。力役之征。

  3. 调:地方上贡特产给中央。布帛之征。

  1. 账籍制度:
  1. 账:壮丁册,庸之凭据。今年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每年一更。

  2. 籍:户口册,租调之凭据。一式三份:存县、送州、呈户部,3年一更。每更为一比,州县村5比(可查15年),户部存3比(可查9年)。

  1. 租庸调&账籍制弊端:交通不便,政府组织简单,纸张贵,书写不便,人口众多,账目繁琐,官员偷懒马虎,更新有疏漏,造成实际记录不准确,账籍乱,租庸调失败。教训: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

  2. 两税制(一年夏秋收税2次)弊端:

  1. 账籍乱后无法按人头平均收税,整理无能后政府统一收固定税,但因人口迁移造成各人交税不平均。量入为出→量出为入

  2. 为财政收支和征收方便不收米而收货币,农民自己卖使得商人趁机谋私利。

  1. 汉唐制度比较:政策理想上唐先进于汉(但最后没有推行下去)。
  1. 汉:节制资本,抑制工商业(中产阶级);

  2. 唐:为民制产,保障穷人有资产,但不限制中产发财。

  1. 中国为农业型经济,且中央不重视城市工商业,使得知识分子只能费尽心思考进中央。

兵役制度

Key Word:寓农于兵、勋官由荣转辱、胡族临制

  1. 兵农合一:

• 汉:寓兵于农,生产集团=武装集团

• 唐:寓农于兵,兵=府兵,“府”=军区

  1. 唐户口按经济能力分九等,下三等无资格当兵,富家子弟为荣誉当兵,政府免租庸调但不发工资,立功后封勋,有爵号无实职,不问政事。

  2. 和平年代府兵无事做,兵成了苦工,地位下降;战时军队政府松懈,烈士抚恤工作不到位,导致无人愿当兵,兵源枯竭,政府买外国人当兵,造成藩镇割据,胡族临制。

唐代得失检讨

  1. 中央政府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2. 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3. 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4. 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宋代

政府组织

Key Word:承袭唐制、君权>相权、谏台不分

中央:

  1. 中书省(皇宫内),门下、尚书省(皇宫外);枢密院(军事,与中书省对立)

  2. 财政三司: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经济出纳),宰相直管。设考试院/审官院,管政府用人,权在皇帝(削弱相权)君权↑相权↓

  3. “面取进止”:宰相写几条意见(“劄(zhá)子”),皇帝决策,宰相再正式拟旨。

  4. 御史台 vs 谏垣:

  1. 御史台:监察政府;谏垣:监察皇帝。

  2. 谏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etc,

  3. 唐代:谏官隶属于光禄勋(门下省),宰相任用,替宰相跟皇帝讲一些不方便直说的话,虽是小官,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谏台分立。

  4. 宋代:谏官皇帝亲擢,谏天子→谏宰相,演变为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谏台不分,皇帝无纠绳。积弊到仁英神三朝已无法急改,遂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失败。

地方:

  1. 三级:路 — 府、州、军、监 — 县

  2. 杯酒释兵权后地方武官架空,中央另派代管文官(知州、知府)直管地方政事。4种文官:

  1. 帅:安抚使,掌兵工民事

  2. 漕:转运使,掌财赋

  3. 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

  4. 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考试制度

  1. “进士轻薄”:唐末门第没落,寒门学子缺少门第的政治熏陶,应试只懂诗赋不懂政事。

  2. “公卷通榜”:考前看平时成绩揄扬品第,考后出榜。但是因为作弊多,所以后期“糊名”。

  3. 因经历五代黑暗,人不悦学,欲奖励文学,重视科举,故宋代及第即有职位,可不用经过吏部考察历练。

  4. 考试选拔人才,但无处培养人才。(汉:太学;唐:门第)

赋税制度

晚唐到宋军事多,军队到地方向民间索要力役、贡调,但二者实已并入两税,即变相增加税收。日后无军队戍边地方官也已养成习惯,以致家庭无以兴旺。

兵役&国防

  1. 禁军 vs 厢军

• 禁军:军队老弱增加,皇帝亲选精锐部队,守中央。

• 厢军:禁军挑剩下的,留在地方做力役。

  1. 地势上,为供养的均为节省粮食运费,宋建都开封,但开封无险可守,国防弱。

  2. 政策上,抗辽两次失败,不敢再打但也不敢裁兵,养兵不用,又怕内乱只能优待;重文轻武,文官待遇也提升,致使冗兵冗吏,国家负担年重一年。同时也怕武将拥兵自重黄袍加身,故不重用 → 因养兵而亡国

  3. 资源上,抗辽所需骑兵的马匹、铁矿均不在宋境内。王安石保马政策也因马匹难在民间饲养而遭非议。且民间养马的素质与战马相差极大,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明代

政府组织

Key Word:中央集权、有卿无公、多头政府、内阁制度、太监弄权、分司分道

中央:

  1. 文:废除宰相→真正的专制独裁
  1. 三省:

• 中书:只留中书舍人,七品,负责文书抄写

• 门下:只留给事中,七品,有封驳权,依尚书六部分科,意见受尊重

• 尚书:无左右仆射,只留六部首长,二品,六部首长各不相属

  1. 御史台→都察院,与六部并称七卿。

  2. 七卿 + 通政司(理章奏,公文出纳机关)、大理院(主平反)=九卿

  3. 刑部尚书+都察院+大理院=三法司→司法机关

  1. 武:大都督:只管打仗,征调军队归兵部管。

  2. 中央集权+廷推(任用)、廷议(决议)、廷鞫(仲裁)→朝廷集议大事

  3. 内阁制度:

  1. 内阁=皇帝的秘书处,因位于中极、建极、文军、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得名。

  2. 内阁大学士:五品,本负责传旨当笔,后期因皇帝事务太多管不过来,交与内阁帮忙。多由六部尚书、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兼任,官职低但权任高。

  3. 太祖、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只是秘书,但后来的年轻皇帝经验少所以事事咨询,便写“条旨”/“票拟”给皇帝意见,皇帝“批红”/“朱批”确认。

  4. 御殿→见群臣;御门(奉天门)→见群众,皇帝表示民主政治(做PR)的手段

  1. 太监干政:皇帝通过太监跟内阁传递信息,后来皇帝嫌麻烦,很多事直接交给太监做,导致太监弄权。明太祖时有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是为了预防太监弄权,但没防住。内阁只能结合太监揽实权:e.g.张居正:虽然政治建树颇丰但清议很差,因其不在其位谋其政,越权管事

→ 制度问题:能人谋求事功需要违法做事背负骂名。

地方:

  1. 元:行中书省:中央派人管地方。地方行政区→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地方政府→流动的中央政府。蒙古人征服中原后为了分散政权,中原相当于殖民地,不可有民主、自治,e.g. 香港之于英国

  2. 明:废除中书省,所以行中书省更名为承宣布政使,分驻13个承宣布政司。

  3. 明三司:

  1. 承宣布政司(藩司):行政,下设参政、参议等官,派出去称为分守道

  2. 提刑按察司(臬司):司法,下设副使佥事等官,派出去称为分巡道

  3. 都指挥使:军事

  1. 地方行政制度等级:县—府&州—分司(分守/巡道)—省(司) → 县官(管民的官)少,管官的官多,县官地位低,只顾伺候上司,无暇顾及民事。

  2. 胥吏:事务官/办事员。长官:官;属官:吏。明成祖时规定胥吏不可做御史、考进士。胥吏流品低,被认为是不好的行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再求上进,但却掌管很多具体事务。

考试制度

  1. 明因报考人数多改成多次考试:
  1. 府县考:录取称入学/县学生,俗名秀才。

  2. 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也称乡试,中试者俗称举人。

  3. 会试:各省举人送到中央集合会考,中试始是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后留在中央政府读书,中央派朝廷大官来教,培养学识资望,了解实际政事,政府也允诺将来能做大官,于是可以安心努力 → 科举从只能物色人才到可以培植些人才。

  4. 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入翰林院。

  1. 举人以下没法做大官,导致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秀才举人是浊流。

  2.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阅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

  3. 八股文:明代推行八股文,早已在衰世。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逐渐演变成斤斤计较格式。

赋税制度

  1. 黄册:以户为主,每十年更定一次,一式四份,一上户部,三份分送布政司府县。记载户主的土地买卖情况。起初是为了遏制兼并,后期反而因为豪家要兼并而弄虚作假。

  2. 鱼鳞册:以土田为主,亦称鱼鳞图。图中田地所有(官有/民有)、田地性质(高田/污田/埂/瘠/山/荡)都详细注明,并添注上业主的姓名。后期也因为业主在名字上做手脚而几近废弃。

  3. 一条鞭法: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简便。后期因在北方推行受阻而废弃。

兵制

  1. 卫所制度: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打仗时朝廷派总兵官带卫所军队出战,战事结束后总兵官交出兵权,军队回归卫所。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不需赋税。 

  2. 但后期和平年代士兵久不操练,武器也锈蚀过时,不能满足北上打满洲的要求,被满清打败。

清代

政府组织

Key Word:部族政权、中央集权、法术(方法、权术,为私)>制度(为公)

中央:

  1. 南书房设立军机处,皇帝处理军事机密,军机大臣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兼任。

  2. 上谕:

  1. 明发上谕:不要紧的事

  2. 寄信上谕:机密、紧要的事 → 密封,宰相不能看

  1. 上谕不经六部,六部不能径下命令到全国,尚书、侍郎可单独上奏,给事中无封驳权

  2. 民主上:“卧碑” → 否定言论、结社、出版自由

  3. 官员任用:

  1. 五品以下:吏部任用,但需要有皇帝引见(明代以前无需引见)

  2. 五品以上:皇帝简任,吏部不能过问

地方:

  1. 布政使上增设总督、巡抚,但军事时期仍需要皇帝另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

  2. 设4处禁地:

  1. 东三省:不许中国人出关 → 留退步

  2. 台湾:不许福建人私渡 → 管理造反

  3. 察哈尔+绥远:不许添户、垦田 → 隔离蒙古人与汉人

  4. 新疆:不许中国人前往 → 土地肥沃,满洲人自留地

政策制度

  1. 开科取士,但实际上每一衙门满汉夹用,外省督、抚,则多用满人,少用汉人。

  2. 压迫中国知识分子,同时讨好群众(免丁口税),瓦解社会抵抗力量 → 后期政治腐败民众得不到实惠,知识分子意志消弭,但民众反抗运动盛行。e.g. 太平天国 而满清政权,也就从此逐渐转移到中国人手里。中国人出任封疆大吏的也多了,军队变成湘军与淮军,便逼出满清政府以后之变法。

  3. 皇权背后有整个部族政权,所以只控制光绪帝无法改革制度,需要革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而汉、唐、宋、明政权并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是全国人民、全社会。所以遇到政治腐败,只要换一批人,把制度腐败了的略略修改,就仍可继续下。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只有造反,而更无革命了。但到清,不革命,便无法推翻满清的部族政权。

  4. 革命与变法:

• 康有为: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 → 看了制度没有看主权

• 章太炎: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 → 看了主权没有看制度

• 孙中山:非革命不可,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废除皇位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