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朵云身边
我大概是为数不多喜欢程锦云这个角色的人。每一场云台对手戏都看得津津有味。
《伪装者》是好故事,然而不动情,燃情处大多觉得尴尬落冷汗。比如明台对程锦云说:你是巾帼英雄。——出戏出得十匹马都拉不回来。所以就调整心理落差,只拿它当一部商业片看就是,别指望能传道授业解惑。
默默腹诽一句,商业片也多有催泪弹,上个月重温KMHM大结局,眼泪又哗哗不绝。
抗日神剧是也,一帧一帧细抠的构图,终于摆脱了大红大绿荧光粉的于妈调色板,胡歌同学眼皮上的疤痕一览无余地高清度,此景此情就别做他求了。还真觉得当前语境下能来一部天朝版的《兄弟连》么?
当然是木有。所以民族大义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啊,国仇家恨啊,还有人类最最原始的冲动~爱情啊,这么些元素搅合在一起,仍是没有多少触动的时时刻刻。
不过是,所有可以让故事变得极度抓马的方法都没有落下。蛇蝎美人汪曼春,黑寡妇于曼丽,精心炮制而粗陋托出的种种过往,都已然是足够吸睛。对女特务的缤纷而至的想象,无论是来自军统还是日伪,只要足够香艳,足够猎奇,辅以一张杀人如麻的冷若冰霜脸,和款款动情时的艳若桃李面,都配得上观众对一部成功商业片的所有期待了。在一个于妈倒掉千千万万个于妈站起来之后,这应该是挺高挺高的期待。
不想买人设的习惯延续到追剧过程中就显得尤为悲哀。三重间谍的明楼,其实只有一张脸。更不必讨论其他细枝末节。
人设,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那种东西。
人物,是活生生地,穷尽一生都无法复制的不可琢磨。
脸谱化在男性角色上问题还不大,明楼和明台,都还是有说有笑的正常人,你可以体验到他们身上有常理可循的温度。镜头转到女演员这边,画风就陡然间变得诡异了。双曼的性格,都距离生活太远,以至于一开始就贴了个大大的“假”字。
左写右写,再怎么特立独行的女特务,都摆脱不了独为一个“情”字害死的下场。
心里那个恨。编剧透过明台之口说过,若抗日只为了情爱,那境界未免太过肤浅。——分明是在打曼丽的脸。捎带打了曼春的脸,若失去情爱就走向变态……确定不是男性生殖器拜物教么?
这种情感心路,打动不了明台,也打动不了我。
程锦云不算多丰满立体,但胜在正常。他俩并肩坐在房顶上时特别美,相亲结束后依依惜别的眼神交换也特别美。没有救赎,没有垂怜,只有惺惺相惜的爱,以及对抗日这件事最纯粹的初衷。
他真的是坐在一朵云身边了。几年前或许会钟情于刀丛中惹人爱怜的复仇女神,如今才渐渐看透,其实心里头一直透亮干净的人不是没有,假大空的圣母标签还是不要轻易地贴来贴去。
一直喜欢赵敏来着,爱她决绝无畏。就像明镜佩服曼春那为了爱人的勇气。金大侠拿灿若玫瑰和秀似芝兰来比较赵敏和周芷若,仿佛明艳者多热烈真挚,而宁静者便多虚伪无趣了。所以赵周俩人塑造得都不算成功,都是金大侠屈服于戏剧冲突需要而强行卖人设的产物,以至于结尾七七八八地乱,人物始终不算明白、不够活泼。
扯到远处去了,电视剧喜欢用人物性格转变来传旨达意。对女性的理解在这点上要更明显些。无论是被捧入云端的《甄嬛传》,还是被踩入泥淖的玛丽武,都让女主走了一条天真烂漫——为情所伤——争权夺利——情感/事业双黑化的心路历程。
不过是讲时过境迁对人物性格的造就。
只是看多了就烦了。特别是情伤杀害女人天真的路数,看得要倒胃口了。
你……真的……见过很多因为失恋而不相信爱情的女人么?
难道不是只有愈挫愈勇和一开始就谨小慎微的两种女人么?而所谓的变迁真的是情伤导致的么?
毕竟闺女长大了,高中时拉拉小手写个纸条的少女,现在已经要开始独自考虑生计问题,她的择偶观的转变,若反反复复解释为情伤,未免过于高看男人的能力,又过于小觑女人的抗压力,还有对社会情形认知的敏感度。
所以这个人设真得卖得太多也太乏。
明楼可以施施然地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汪曼春就非得在工作时候失了判断,死死活活不愿意怀疑她的大师哥。
两者都是悲剧。前者有六亲不认的嫌疑,后者有一秒变猪头的嫌疑。都是片面卖人设的产物——作者大概觉得绝对理性的男人和绝对感性的女人分外有魅力,才忍不住造就了这么一双怪物。
看着特别累。
还是说,编剧大人想说,共党的女人都是心怀家国天下,心智健全。被打击到精神残疾的女人就都被国民党和日伪收编了?
随意随意。云台安利,我吃了。自己喂自己。
山影的画面一秒钟都不忍心跳的。回头鼓捣个MV花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