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度之下的超越与反思
中国的仙侠一贯有一种距离感,外貌精雕细琢、服装衣襟飘飘,还没开口扑面而来就不似常人,一股子不接地气的“精致”。所以看到哪吒黑眼圈小矮子,粗声粗气埋怨大人,嘿!好一个惊喜。哪吒的“抽”,看似只是微小的设计变化,实则却是跃进式的进步,因为其本质上抛下了被传统思维方向束缚住的设计定则,转变了动画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定位,迎来了中国动画上的“丑陋”时代。
哪吒作为主角的人物设计已经够有意义,而各式神仙各类反派居然也都各有各的亮点——一个饱满的人物不少见,可每个人都很立体就很稀罕了。从李靖到龙族族人,从太乙真人到申公豹,电影都竭力在他们身上埋填细节,使其丰富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整个电影的世界观都由于这些人物完善了起来,显得不空。
后来看见《姜子牙》迅速上线,我才醒悟——原来主创团队野心不小,这是想打造一个系列啊。这也不难解释电影为什么明明只焦聚于一个小县城,却颇具格局了,正是因为团队创作时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这一小个故事,而就是想要打造一个完整的封神宇宙。再加上精美的制作、绚丽的特效,这部电影成为爆款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是这不代表这部电影就没有缺点了,甚至可以说,电影很多地方都不够尽善尽美,看起来很不够味。可在谈它的缺点之前,我想要重申的是——以上所说的这部电影的优点都是实打实的,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成功的原因,你可以说不够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不能说电影真的一无是处完全是烂片。
哪吒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电影质量和上映时机相撞的一个必然产物。
说回缺点,最先要提的,也是我心里最无感的,肯定就是电影的打斗画面了。这真的真的戳不到我心里那个G点,哪怕它的光波怎么碰撞、特效再怎么炫、多闪瞎我的眼,这还不就只是原地对吼吗!电影最高潮的部分应该是结尾哪吒的那朵红莲吧,可那一边怒吼一边用力的情节编排实在没有给我带来爽的感觉。灵境之内的争斗反而最让人感觉畅快,迅速的镜头切换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由自主地达到了颅内高潮。这个片段也能够说明主创是有实力打造一段精彩打斗的,可高潮部分没有这么去安排,不知是剧情需要还是资金不足,可作为观众我也实在无法骗自己说这个打斗我很满意我被爽到了。
再就是电影的抗争主题,所谓的“打破偏见”“逆天改命”。这一部分本是路人最喜欢的部分吧,无数人看完电影发朋友圈配上一句“偏见是座大山”也顿觉自己高深了起来,可这“偏见”除了村民自身的,哪吒自己也推波助澜呀。四处搞破坏,到处捉弄人,然后被村民不喜欢之后又自暴自弃搞报复,整一个形象真的就是“魔丸”,又怎么能喊出“我不是魔丸命”呢。电影制作方想表达的观念是好,但是落实的时候人物弧线却不够流畅了,反而生硬,制造不出够多的闪光点来“洗白”。而缺失了最重要的哪吒来传达立意,只靠出身妖门的敖丙来撑场子显然就不够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主题非常空,靠喊口号来煽动观众接受,却没有实际的表达。
整体来看,《哪吒》是中国动画的又一个新高度,这是它票房决定的。它有些地方不够好,可它已经能称得上是“好电影”了,哪怕不带上“国产动画”的头衔。我也愿意去期待,下一部《哪吒》,或者下一部超越《哪吒》的国产动画了。
在这篇莫名其妙又写长了的影评的最后,我还是想聊聊一些其他有的没的。中国动画过去有一段非常无敌的鼎盛时期没有错,可那实则已经是很久以前了。看看b小将们天天高喊着的“我的青春不是喜羊羊真是太好了”就能明白,国产动画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贯被瞧不起的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来提所谓的“做自己”是否太过于空泛呢?要想做出顶尖的作品肯定要有自己的精髓在里面,可现在我们处于追赶期,所有的模仿和借鉴不是很正常吗,也不能一概都打成“失去中国动画韵味”吧。等摸出了门道,再来讲独属于中国的部分,是不是会更合适一些。
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出来,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容易被扣上“不客观”的帽子,是因为电影本身就已经凝聚了过多的期待与嘲讽。就像《哪吒》高达8.5分,可高赞的长评却都以低分为主,也足以说明大家心里的纠结了。我也迟迟没有下笔写这篇影评,与其说是我不知道从哪里聊起,也怕自己的有色眼镜太重聊得不客观。(才不是因为懒一直没写)
中国动画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哪吒》也只是其中一小个节点,但是其也确确实实记录着中国动画制作上的进步。我们需要做的也不一定是急着否定别人的评论——“你这不够客观你带国产动画有色眼镜了”“你分明瞧不起国动一开始就不抱期待”——这样的扣帽子才恰恰体现了自己的不自信。把心思都放在对电影的欣赏上,然后对进步的地方夸个赞,对不尽人意的地方叹个气,是不是要来得更加有利于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