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发展出无限——读《心流》有感
在新年的开端读完《心流》令人很振奋,坚定了接下来想要做的事。在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问题上,我从未放弃过思考和挣扎。有了头绪之后再回头看,走过很多弯路,也经历过很多辛苦。所幸终于明白在过去的人生中,最需要早早建立的是什么,是清晰思辨的自我意识,和主动做出选择的意识,这些都是获得心流的必备条件,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从有限的时空中发展出无限的人生。
如果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会发现很多人对生活的认识都源于既有观念,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买车买房,恋爱结婚生子。每个人都在框框里疲于奔命,解决掉一个问题,永远有下一个更让人挠头的问题,生活似乎没有终点,人生仿佛也只有一条路可走。用来喘息的时间也只有在结束劳碌后的短暂光阴,一定要逃也似的瘫在沙发上,刷剧,吃炸鸡,喝可乐,仿佛这些才是真正的快乐。
大多数时候我们这么做是因为别人也这么做,我们在人群中被惯性裹挟着向前走,脚步听从的是人流的方向,不是大脑思考过的方向。人生路那么长总有跟不上节奏的时候,与其在慌乱中寻找救命稻草,不如停下来问一问,“我”想要去哪里。这不是一个能立刻得到答案的问题,可一旦开始这样问自己,沉睡的大脑就会开始工作,开始在混沌中觉察自我。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考古,面对眼前露出的一丝线索,只有下定决心刨开沉积多年的土地,才能让掩埋的古迹一点一点显露出来。
挖掘的过程会有痛苦会有喜悦,会有意想不到,也会有很多难以承受,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清晰地认识自我,会让人拥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我们不再急于附着在外物上,像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标签,贴在名牌包上,贴在电子产品上,贴在毕业证书上,贴在工资单上,贴在不合适的恋人身上。等把这些贴出去的标签一一收回,就会整合出真正的自我。
如此,属于自己的人生才算刚刚开始。当外界的声音传来,我们不会再听风就是雨,不做分辨便通通扣在自己身上。这时的我们应该是一个雕塑,灵魂设计师只能是“我”,旁人匆匆扫一眼给出的意见,很多时候也是基于他们未曾思考过的经历。
经过彻底的审视之后,生活也会与原来大不相同,每天萦绕在耳边的既有观念会突然变得格外引人注意,被发掘出来的自我已经意识到,这并不是脑子里天然的声音。人人都叫苦不迭的工作可能不一定等于痛苦,人人追求的娱乐节目不一定等于快乐。人们在完成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时才会感到充实幸福,复杂的工作能带来成就感,看似欢快的节目只是虚假的掩饰,是什么让我们默认既有观念的设置?
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清晰自我不会再被轻易蒙蔽,接下来就要调动全身机能,主动对眼前的形势作出判断,什么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唯有自我的意识。只有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处在复杂的有序状态,也就是心流状态, 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想要拥有一个值得回忆拥有成就感的人生,就要努力使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获得新的心流,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玩家到高级玩家。
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是在开车,最容易获得的心流是在平坦大道上飞驰,一开始会感到冲击的快感,可如果一直保持在这个状态,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驾驶会重回无聊乏味。这时路的尽头出现了上坡,比起在平路上开车,爬坡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翻过山坡时的喜悦也会远高于平常驾驶。如果一直在同样高度的山坡上起起伏伏,人们很快又会厌倦,这个时候更大的愉悦和满足只能来源于挑战更加复杂的道路,比如盘山路,比如急转弯。
新的成就感和新的挑战难度永远是相伴出现,很多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厌烦了眼前的公路,又不能使自己投入到爬坡挑战。于是便停留在自怨自艾的阶段,仿佛人生再没有别的出路。当人们开始烦恼时,注意力就被烦恼占据,复杂情况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的不匹配会导致无法完成挑战,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意识,将自己全身心的浸透在爬坡这件事,很快就会重新获得心流,人生也会再次启动。
心流是一个可以贯穿人生始终的理论,当处于混沌中时,处处皆牢笼,当处在心流中时,处处皆出路。人生没有回头路,我们只能努力使自己不断地从简单心流过渡到复杂心流,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在有限的时空中,发展出无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