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人生-时代
长乐路对我来说不算陌生,在2017年到处扫街时,我经过这条路很多次,但是在里弄和高楼大厦包围下,在书中常常出现的悬铃木的映衬下,只感觉到这里的小资和美,却从未想过每个店铺其实就是一个梦想和时代的产物。
这里将几个中国家庭从毛泽东时期到2014年在长乐路这条街上的欢喜与悲剧穿插讲述,行文站在中间的立场,其实只有两代人,但是家庭沉浮,显示出中国这50年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很多那个时代的本地上海人都搬离了这里,换上了新的居民,包括作者的一家,但是居民的改变改不了大家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内心愿望。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两个女性吧,无论是丈夫有无能力抚养家庭,这两个女性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妇女形象,也是我母亲的代表。在还没了解其他家庭在那个年代生存的艰辛时,我总是以母亲为傲,因为她坚忍、吃苦耐劳,一心只为自己的儿女。书的赵女士也是如此,形象塑造之深刻,其实我只知道她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勤勤恳恳在工厂干了好几十年,然后在长乐路上运用自己的经济头脑赚取了自己在这座茁壮成长的城市立足生根的资本,沿着人生轨道,似乎就已将将其苦难吃透了,毕竟她的同乡妇女还冲不出最小的障碍——只身前往大城市的行为造成的村人封建谩骂诟病。
所谓妇女能顶半边天,可能就是在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那个时候真正开始吧。另一个女主人公在书中并没有真正出场,而是以信件作为载体,让人认识到那个时代妇女的忠贞和任劳任怨。我并不是在宣扬这种精神,而只是在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毕竟不同的年代,其风貌和精神其实都刻画在这些小人物当中。里面ck和亨利当然就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风貌,他们是中国传统世俗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体,同时也在理性发扬中国传统特色。在纽约新移民的王雪松则是努力学习新的技能,让追求着自己的自由,但同时也不忘根本,独自抚养年迈的母亲。他的母亲就是这些信件的当事人,她在丈夫被派往青海德令哈的十几年里,独自一个人抚养长大六个小孩,让人不甚唏嘘。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只是在海子里的诗里才知道这个地名,也是现在这本书里,我才知道是劳改犯营,那个时候的中国简直就是苏联的翻版,因为我也读到过有关苏联的古拉格劳改营,大家顶着饥饿和寒冷,在劳作,在学习某某思想进行改造,只是地点不同而已。
我在读到作者从上海到纽约将这一大盒信件交到王雪松手上时,眼睛模糊了,瞬间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我对写信似乎有种情有独钟的偏爱感,他能将心跳镌刻于这小小的墨香中,也可能让一段苦难的岁月都泛有让人遐想连篇的奇妙感觉。这些东西传到多少年或者下一代也该是时代的烙印,所以我记得我厚着脸皮对前男友索要情书一年半,他都不当回事,我很失望。
文中刻写了很多现代社会存在的骗局、不文明现象和强制手段,只不过我也是亲身经历过,也知道作者的不偏不倚。作为记者,需要保持好奇心,很是感谢作者写这本书,谈不上受益匪浅,但是读着很舒心,似乎半个世纪的故事都已在我眼前上演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