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待日本对二战历史态度,不应该把它单一拟人化

Spike014
Spike014 @Spike014
漫长的战败 - 评论

开头点出了日本国内对待战败历史三种态度,一是对战争英雄的歌颂,二是认为自己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三是作为战争中的加害者一方应该进行反思和道歉

这三种在日本的社会中混杂着,始终难以有一种官方和民间在大多数人中都达成一致的,向德国一样的,一直对外的态度。这也导致了他国认为日本反思的不够彻底。三种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力量上虽然有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其他,只关注暂时为主流的一种。

本书作者通过调查,通过日本人对战争的回忆,探究他们的态度,并不将这些个人讲述的回忆作为依据。

“历史和记忆之间的区别,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模糊的,记忆叙事无法为历史事件和事实提供绝对的真相。”

不同的阶层,他们对待战后历史的态度,也会收到父辈的影响,一个普通士兵的孙子和安倍晋三之间的差异,收到他们的父辈,爷爷辈的社会位置所影响。

在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的年轻人开始向激进的右翼靠拢,寻找身份认同,(这里又可以看到“身份认同”,这一当今政治的主题之一),也向外界传递了一种日本这个国家又要走回头路的信号,很难不引起邻国的注意。

理解这种为了塑造民族认同,重塑民族信心的做法(尽管这是一个歪路),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对话,而不是一味地抗议,反对。我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走向和平的好办法。

但是别忘了,现在的日本,是一个没有明面上军队的,外国驻军的非正常国家,主权其实是不完整的。

但是在取得他国的原谅,或者说承认之前,恐怕很难令邻国去支持他恢复主权。

本书作者在最后一章,综上所述般的给出自己的思考成果,为日本的战后态度寻找一种解决方案,她看向了德国,很显然,现在日本和德国之间在对待二战的态度是有较大差别的。

说到她寻找一种全球普适性的和解模式,我认为太多变量需要控制了,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双方的文化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双方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何?双方现阶段相互依赖的程度怎么样(经济,政治上的)?等等...

我们的文化上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是同文同源,现在我们发展起来了,造成了霓虹的心理落差也很正常,但是现阶段米国对霓虹的控制还在,很大程度他自己说了也不算,前十几年大家的情绪被弄的很高涨(委婉说法),导致很多时候下不来台。又何来和解这一说?现在战犯后代已经音容宛在了, 不知是否会出现一个好的时机能够促进一下霓虹和受害国之间的和解,期待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