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向:一篇高中时写的评论

borgrev
borgrev @solarist
诗人之血 - 评论

今天听大旗虎皮老师讲柏格森,难免想起自己高中时写的黑话连篇的玩意儿,所幸自己当时就做了数据备份的容灾工作,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文件。下面的东西写于 2017 年 8 月,我觉得非常糟糕和空洞,甚至十分滑稽,可以预见发出来后的娱乐效果。于是我贴出来了。


影片由四部分组成,没有明确的时间线,主动割舍了事件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影片首尾同为烟囱倒塌的场面,暗示影片内容是在烟囱倒塌的一瞬发生的。青年艺术家在画布上的所画的人像口部转移到他的手上,后转移至未完成的雕像上。雕像因之有了生命,指引艺术家通过镜子穿越到另一维度。在另一维度的酒店里,年轻人通过钥匙孔观察房间内部,看到了漂浮的人物等,并在最后一个房间目睹雌雄同体者们的绝望会议。回到画室, 用锤将雕像砸碎后,艺术家自己成为雕像, 立于广场一侧。一些小学生开始在雕像周围打雪仗,其中一个男孩被雪球打死。一对时髦的情侣开始在尸体旁边的桌子上打牌,众人观摩,守护天使收去尸骸......在一系列荒诞的幻象后,导演得出:“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

让·谷克多曾表明这部作品“是和当时盛行的超现实主义相对立的”。

  1. 存在一个主体,作为进行隐藏在影片叙事后的幻想活动,在烟囱倒塌的瞬间终结存在。

对主体产生的刺激,使主体内部创造的思维现象对空间产生由意识所构成的直觉。烟囱象征的空间的崩塌破坏了空间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也即破坏了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引发非线性的时间存在 。错乱的时间自身与其先天性、纯粹性的矛盾,在主体内部建构了非理性的世界规律,使物理现象、生命活动与正常现象相悖。于是在幻想中,口作为器官却在非生物与生物间转移,并创造了生命;艺术家进入另一个维度,在此维度中重力现象出现了错乱。此类空间的错乱同时是主体对时间感受的反动。正是作为“感性纯直观”的空间的崩塌在作为内感官的时间中引发的波动,引发主体内部一系列的活动。

  1. 对于超越“单调沉闷的不朽”的必需要素,影片的倾向在唯灵论与精神哲学间产生了动摇,并在主体的精神外延内,进行了冲突与挣扎。

谷克多对于“艺术家死而复生”有着不懈的探究,不朽的达成有赖于此类非理性的狂想,这也来源于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唯灵论,作为颇具煽动性的思想,常在被宗教传播的过程中在民众思想中埋下根源;法国,更是唯灵论广泛传播的地区,Allan Kardec 的作品 LE LIVRE DES ESPRITS 曾就被公认为心灵研究的教科书 。这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为电影语言设置了特定的语境,使影片表达在细丝末节处体现了唯灵论的踪迹。但同时,在摆脱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绝对化方面,影片又站在了精神哲学的同侧。主体在另一维度曾目睹一个人的自杀;这可以理解为主体潜意识里的自决。在精神创造的艺术家的外延之内,主体是不朽的,认识到这一点后,主体便要求摆脱束缚,这类束缚可能是来自多方面的,或物质,或更早期的固化思维。一旦认识到摆脱这类束缚的必然,主体面对“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尤其仅有一种摆脱方式:将潜意识里的自决转化为现实,在烟囱崩塌的一瞬,令思想同时崩塌。在影片向精神哲学的或展露稍多倾向,而毁灭,流下诗人之血,便成为自由意志的先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