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怪的阅读体验

wbq5945
wbq5945 @wbq5945
一句顶一万句 - 评论

非常奇怪的阅读体验。
小说很宏大,但其实又很小。
千头万绪,织成一张网,但最终只是两个横切断面。吴摩西的故事戛然而止,牛爱国的故事也是。主线很明显,但是枝节的人物,原以为也挺重要,谁知就随着主线人物的戛然而止也就没了结果,感觉硬生生给丢了。可是,因为主线人物确实可以结尾了,又不能说是写丢了。这种写法有些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因为有些枝节人物,也花了大量笔墨,并非单纯的串场人物。比如杨家其他两个兄弟,小说花了大量笔墨,尤其杨百利。然而杨百顺一离开杨家庄,这两人在小说里,完全丢了。如果要这样,不如前边少废些笔墨。但因为主线人物最终也是戛然而止,似乎,枝节人物的消失也是整体结构的一环,作者就是想这么弄,也与主题契合,中国人的精神痛苦,就是这样源远流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非要开始,非要结束,就只能这样无头无尾,因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结束的。
再说回主题,这部小说,被有些人称为中国人的“百年孤独”,这也合适。小说的两个主线人物,横跨几十年,始终孤独而痛苦,而且到终了,也没法解脱。那这孤独与痛苦来自哪里呢?归结起来,中国人对人不对事,从来不就事论事,一件小事,也要弯里绕,日积月累,每个人都积了无数缠不清的事,然后,任何事就不是事,事就变成了人,就变味了。再然后,就觉得事事不对付,身边也没人能信任。这样能不孤独不痛苦吗?
可是,要解决,即使自己想解决,周围都是这样,也没法解决。往往到最后,自己也理不清为什么事情变成这样。
就好像吴摩西坐火车逃离,车上人问他,你是谁,不会是杀人了要往外逃。吴摩西回顾前尘往事,百感交集,也是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落到如此田地,甚至于连自己是谁都要搞不清了。
想来想去想到最早的“罗长礼”,说了句“叔,我没杀人,我叫罗长礼。”
这句话一出,无比凄楚。全书最打动我的,也就是这句话了。甚至感觉前一个横切断面从头到尾铺排这么久,就只为了这一句话。
所以,单纯说这小说好与不好,实在是片面,就好像没有繁复的铺排,就没有这句话的力量,可是,要就单单只有这句话的亮点,这小说又显得不太行。
总之,非常奇怪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