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的“出师表”-《命运》
人活着的故事
2022年10月31日才总算读完文在寅的自传《命运》。这是我一直很想看的书,也是我第一次想为某本书写如此长篇的书评。其实给一个政客的自述写书评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政客的嘴,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但是也正是如此,相对地,再从我知道的一些韩国历史资料来看,文在寅比其他的政客的形象,总是要好一些的。于是乎我就写这么一段书评,来表达一下对卢武铉和文在寅这两位理想主义者的尊敬。(其实说是文在寅一个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卢武铉和文在寅的合传,因为再328页正文中,有两百多页讲的是二人同行的故事。)
要体会文在寅和卢武铉二人的精神,就必须对韩国第五共和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1948年韩国建国以来,民运学运几乎就没停过,最显著者为1960年“四一九运动”,推翻李承晚的的第一共和国一年多之后,朴正熙(朴槿惠她爹)就发动了“五一六政变”夺权,再次建立了一个独裁军政府。然而这段时期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高压政治并行的时期,韩国的几大财阀也就是兴起于此时,当时经济的发展,世界称之为“汉江奇迹”。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的心腹之一,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在宅邸举办晚宴,参会人有朴正熙,车智澈,申才顺和歌手沈守峰。当晚,金载圭刺杀了车智澈和朴正熙。两个月后全斗焕和他的“一心会”发动“双十二政变”夺取军权。1980年5月17日又发动了“五一七戒严”,夺了代总统崔圭夏的权,不久后当选总统,修改宪法,开始了著名的“第五共和国”。
五共中的车智澈(虫豸发言)
五共中的金载圭(载圭射日,除虫部部长)
上述提到了很多人名,先让我们缕清一下他们的关系:朴正熙夺权后为了确保自己的军政府统治,设中央情报部,又有保安室(总统警护室)和警卫处(军队)。“爱抓人的高木同志”因此得名。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保安室室长车智澈,警卫处处长全斗焕三人是朴正熙的心腹,而金载圭因为个人能力问题常常受朴正熙指责,此时善于奉承的车智澈拍马屁上位,金越来越不受器重,1979年10月16日朴正熙血腥镇压民众的“釜马事态”彻底激怒了金载圭,于是有了“法布尔除虫”“载圭射日”的名场面。在这出戏中的第四人全斗焕,终究是渔翁得利。
朴正熙(爱抓人的高木同志)
面相极差的全小将(大嘘)
那么,我为何要讲这么一段历史呢?因为卢武铉和文在寅,正是发迹于全斗焕的“第五共和国”时期。
先说主角文在寅:文1953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还是个问题少年,奈何人家天资聪颖,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庆熙大学的法学专业。大学期间还领导和参加了各种学生运动,还多次被抓进监狱。后来强征入伍,成了特战队员(空降部队),在部队服役期间还获得过优秀士兵。值得一提的是,给他颁奖的正是当时还是旅团长的全斗焕...
退伍后,由于暂时不能复学,他便准备司法考试第一期,1979年初就通过了。1980年春季文在寅成功复学,然而此时继“釜马事态”后,一连串民主化运动的“首尔之春”来临。当时文在寅几乎是一次不漏地参加了每一次示威。也因此再次被抓入狱,然而就是在监狱中,妻子带来了他通过了第二期司法考试的喜讯。被无罪释放后,1980年8月,文在寅毕业。在司法研修院研修完毕后先当检察官,后来去做了律师。
卢武铉的经历和文在寅大差不差,但是比文在寅入职早,而且1981年9月“釜林事件”爆发后,卢武铉还为几名大学生打官司。(具体参照电影《辩护人》,该电影算是很真实地还原了卢武铉的经历)
1978年,文在寅经人介绍后与卢武铉相识,二人谈话之后很快便产生“同质感”,也正是这次相遇,改变了文在寅一生的道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在全斗焕高压政府执政的8年里(1980-1988),韩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过。1980年5月18日,光州事件爆发(又称“五一八民主化运动”),激发了韩国人民对军政府的反抗之心。
卢武铉和文在寅在这八年间一直在做劳动律师,人权律师,处理时局案件,而且免费帮人家打官司。1982年釜山美国文化院纵火事件、1985的“三民斗”、“民民斗”、“自民斗”,1986年的五三仁川事件等,二人逐渐成为了釜山地区劳动,人权辩护的核心力量。
1987年,大学生朴钟哲在刑讯逼供中死亡,随即激发了首尔人民的“六月抗争”,8年来卢武铉和文在寅二人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抗争运动,自然也少不了这次。果不其然,卢武铉被抓走。但在文在寅和其他律师同行的努力下,最终把他救了出来。(六月抗争中,朴钟哲的同学李韩烈在示威中被警察的催泪弹砸中头部身亡,韩国人也将其视为民主斗争的英雄。)
六月抗争刚结束,七八月间的劳动者大斗争又开始了,卢武铉和文在寅二人之前就做过劳动律师,又开始处理一件件劳动事件。卢武铉更是亲自穿梭在案件现场,直到“大宇造船厂事件”被捕。开庭那天,自愿为卢武铉辩护的律师团共有99人(当时釜山在册律师不过120人左右),律师们不仅坐满了律师席,甚至连下面的旁听席都占满了,这是当时史上最大规模的律师团队了,所以说我也是从此知道电影《辩护人》中的最后一幕乃是确有其事。
六七八三个月连续抗争,终于将全斗焕逼下了台,此事大大促进了韩国民主化的进程。当然这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8年间大约有10万人在抗争中丧命。)
此后,二人明白要想让韩国走上正轨,非从内部改变政府不可,于是1988年开始,卢武铉和文在寅开始从政。2001年,卢武铉正式竞选总统。在文在寅的帮助下,2003年2月25日,卢武铉正式就任总统。
卢武铉此人是个完全地理想主义者,他曾说“我想证明干净的灵魂也可以参与政治。”他的当选与执政,完全建立在民众对他道德准则的信任之上。他希望建立一个全民参政议政的政府,因此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民众参政,因此他执政时期的政府又被称为“参与政府”。
然而好人玩不了政治,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此期间危机频发,甚至连文在寅都三度辞职(虽然为了卢武铉最终还是回来了,期间还去了尼泊尔旅游)。其中最大一次为”崔道术事件”,崔在卢武铉担任总统以来就一直担任会计,这件事被敌对党派大肆攻击,令卢武铉深陷其中,因为他的执政,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前无古人,后可能无来者”的一步险棋:再次站上街头,发动全体国民投票是否仍然信任卢武铉。
卢武铉还积极推行均衡外交,试图减少美国对韩国内政的干涉,积极组织六方会谈,还曾徒步跨越三八线,同朝鲜积极会谈,最终解决了朝鲜的核问题。
不久后,卢武铉再次被弹劾,这件事让在尼泊尔旅游的文在寅飞速回国,支持卢武铉。在文在寅和其他律师的努力下,弹劾提案最终被驳回。(在此期间文在寅发动了普通民众组织烛光集会,这次弹劾风波能够安然度过,也多亏了民众。)
在讲到这件事的一节中,有全书最令我喜欢的一句话,它是文在寅对于宪法的诠释:何为宪法?它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吗?不是。它是国民对民主主义所持有的最普遍、最朴素的理想,宪法就是将这个理想具体表现出来而已。因此,对于宪法的解释终归还是要从普通国民的民主主义意识和法律意识出发。
2008年卢武铉和文在寅正式卸任。然而对卢武铉的迫害,也从此时开始。
2009年李明博上台。卢武铉和文在寅任期内一直也在为下一届政府提供便利,希望下一任政府能将韩国打造成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李上台后,对于参与政府留下的基础,不仅没有发扬,甚至还将自己的过错全部推到参与政府身上(比如美国牛肉事件,卢武铉和文在寅二人还设立过“过去史委员会”,旨在纠正历史遗留问题,为当初因参加斗争被污名化的人正名,但政权一换也就没了。)
然而对于所有这些指责,卢武铉从没有半句怨言。
于是李明博越发嚣张,开始调查卢武铉身边的人,结果还真就查出了他身边的不少人有过贪污受贿的经历(卢武铉本人几乎不知道)。面对着舆论指责,卢武铉留下遗书,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后,于2009年5月23日在家附近跳崖自杀。曾经指责攻击卢武铉的民众,在此时是后悔不已。不得不感叹,千禧年后的韩国人和当初敢于斗争,不惧死亡的民众已经不是同一批了。
卢武铉死后,由文在寅担任丧主,主持国民葬,出殡当天首尔有50万人参与路祭,祭奠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在正文的最后一章《一切都是命运》中,文在寅写道:卢武铉的精神与价值就包含在他常用的一个口号“人活着的世界”里,在卢武铉眼中,当下的世界并不是“人活着的世界”,因此他想建立这样一个世界。
本书的内容到此结束。
这本书于2011年在韩国出版,2017年才在中国发行,中国版还有文在寅亲自写的给中国读者的序言,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卢总统与我就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出身贫寒,起于微末,但是我们都相信历史终是前进的,相信正义是一定存在的。每一位韩国人心中都喷涌着清纯的泉水,我们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却不想独善其身;我们渴望拥有自由,却不想独享自由。这样泉水般清纯的想法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历史的洪流,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正是因为本书出版太早(在文在寅当选总统之前,也是本书最大的不足),更精彩的故事我们没有看到:
2009年卢武铉自杀后,文在寅的心里一定就埋下了为挚友复仇的种子。卢武铉跳崖后,此前同样享受乡村生活的文在寅明白他再也不可能继续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了。于是他重新开始步入政坛,2009-2017年由于敌对党实力过于强大,文在寅只能蛰伏待机,终于2017年文在寅当选后,在同年5月23日,当初弹劾卢武铉的朴槿惠出庭受审;2018年5月23日,当年逼死卢武铉的李明博出庭受审。(朴槿惠的起诉书只有100页,而李明博的起诉书有足足207页,文在寅甚至亲自审问了李明博二十多个小时。)
而5月23日正是卢武铉的忌日。
现在文在寅已经卸任,听闻最近也在接受调查,只希望文总统能安全度过这一关。
“士为知己者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纵有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
东方语境下浪漫的极致,竟然在如今的韩国出现了。
在此纪念世界政坛中的两位理想主义者。
2016年文在寅参加烛光集会(我一直认为这张照片更适合做封面)
文在寅和卢武铉
附《命运》后记
后记 愿为江水,与君重逢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卢武铉总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这段时间每个人的感触可能都是各不相同。
对于有些人来说,“送他走的那天”依然充满冲击与悲痛,“卢武铉”这个名字仍然意味着伤感与痛苦,“与他在一起的日子”值得永远怀念和回忆。
不论怎样,我们都要接受现实,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应该思考我们的责任,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他给我们留下的“作业”。卢武铉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一味沉湎于过去。冲击、悲痛、愤怒、伤感、怜悯、回忆,我们要把所有的情感都深藏在心中的一个角落里,然后冷静地着手处理我们应做的事情。
我认为这才是让卢武铉从“时代重负”中解脱出来的办法——以积极的心态接过他曾经承载的重担,然后扛到自己身上——这才是最美的离别。
在他去世两周年到来前,有人劝我写书纪念,这是有缘故的。总统生前没有留下自传或回忆录。他说:“记录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坦率与真诚,我还没有自信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自己写也会力不从心。”于是,他邀请了曾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共同执笔,提议写一部“共同回忆录”。他要我们每个人都记录下共同走过的那个时代,最后他来统筹。
他提出了这个号召后,我们都积极响应。结果,他与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始动笔,突然就阴阳两隔了。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作业显然就是记录下与总统在一起的日子。我跟总统在一起的时间算是比较久的,现在又担任“卢武铉财团”理事长一职,所有人都说应该由我来开这个头。但着实难以下笔。此前,我一直想着未来该怎么做,并没有对过去的事忠实地做过记录。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如果不查看资料,我的记忆也是断断续续的。
其实,我也很犹豫,跟总统担心的一样,我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坦率吗?对此,我也没有自信。同时代一起走过来的人还都活跃在各个领域,稍不注意就可能给人家带来麻烦,增添负担。
即使这样,我依然决定要写下这本书,理由只有一条:又一届政府即将结束任期了,国民想要一个希望,他们祈求那段令人绝望的岁月不要再上演。如果说李明博总统与李明博政府已经成了反面教材,那么为了让卢武铉与参与政府成为他山之石,我认为有必要留下不同的声音,让它们为历史做证。
我们这些人与卢武铉总统一起走过那个时代,与卢武铉总统一起打造了参与政府,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为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为之奋斗的事业留下证词,将其记录在历史上,使之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训诫与参考。
现在,我们应该放下卢武铉总统,放下参与政府,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应该翻过这一页。为此,我决定提起笔。
我整理了过去的资料,才发现自己真是跟他同行了很久。他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人中最温暖、最炽热的一位。他和我都出身于穷苦家庭,又都用温暖的目光凝视这个世界,用温暖的心对待世人。我们也曾想一同改变世界,一起打造希望,并为此付出了努力。
带着这份热切的希望,参与政府扬帆起航。我们实现了很多愿望,也有很多理想未尽。虽说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但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很多悔恨。有些人与我们政见不同渐行渐远,“进步、改革阵营”内部很多“老朋友”与我们也多少产生了隔阂。为此,进步、改革阵营内部也留下了伤痕与遗憾。但卢武铉总统的去世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迎接下一个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齐心,因为只有齐心,才能协力!
我希望卢武铉总统和他的参与政府不再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他已经走了,参与政府也成为了过去。不管是他还是参与政府,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角。所有的成功与挫败都“原封不动”地成为他山之石。做得好就是好,做得不好就是不好,接受世人的评价,封存于历史长河。他也一定希望如此。
卢武铉总统与我就像两股溪水,相识于小小的支流,一起流过了艰险的漫漫长路,途中经历很多激流险滩,但我们始终在一起。虽然现在我们已阴阳两隔,但是在精神上、价值观上我与他还会在一条河流里静静流淌。越是接近大海,河流越是要汇聚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河流的汇聚,才有了大海。哪种说法都不错。
我喜欢的诗人——都钟焕有一首诗正契合了我的心境。
远行之水
都钟焕 著 郑燕慧 译
所有的江水起初
都怀着清澈的心
步履轻盈走出山谷
水流向着
人活着的世界流淌
进入尘世后
有时要经历
混浊的手,
不断流入的旁水
和陈年积水
这些水或者已被污染
或者腐臭不堪,
但水流不拒绝与之交融
途中与这世上
形形色色的水相遇后
有多少水早已
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又有多少水已经
抛弃了自身,
腐烂了内心,
迷失了方向。
然而,
再看看那些返璞归真的水吧
看看那些找回自我带着浊水一起上路的水流
让浑浊的水不再浑浊
最终还不是重回清澈,
继续远行吗?
同流合污,但
不染本心
不失初念
让水流有脸有眼
向着远方继续前进!
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能如此——如同江水,再次相逢,在历史的洪流共同前行。江水在前行的途中可能左右碰壁,但最终还是会流向大海。不是有句话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吗?历史的后浪就应该把“卢武铉与参与政府”这朵前浪推开。源远流长的历史洪流,才是世间的真理。我的这份记录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是若能对读者有所裨益,我也就别无他求了。
为了本书的出版,很多人不辞辛苦。我起初无意写书,但劝我出书的人实在太多。我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前任秘书官杨正哲将我大量的录音及证言做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在此我要对他表示特别感谢。如果没有他的前期工作,我根本不可能有写书的念头。还要感谢对我的文稿用心审核、提出宝贵意见的友人,希望这一切辛苦不会白费。
我本想在卢武铉总统去世两周年时出版该书,将书献到他的灵前,但现在看来有些困难。虽然我仔细做过整理,但依然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希望本书能够为他生前所号召的“共同回忆录”抛砖引玉,同时期待着其他与总统共事过的人都能出版更宝贵的回忆作品。
文在寅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