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Author: [美] 段义孚 (Yi-Fu Tuan)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ublish Date: 2018-5-1
这些研究归于五个主要的种类:(1)人类如何感知和构建他的世界。论及人类的普遍属性。(2)把环境感知和态度当作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与环境互动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从细节和整体框架出发来研究无文字居民和小型社区。(3)试图用访谈、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来抽象出环境态度和价值观。(4)把环境评价的变迁作为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5)研究环境要素的意义和历史,例如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
Page 2 · 2019-01-09
我的工作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来统领,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套有限的概念来构建恋地情结的主题。我做的工作包括:(1)从不同层次来理解环境的感知和价值,包括种族、团体和个人。(2)把文化与环境、恋地情结与环境区分开来,以分析它们彼此对价值观形成的贡献。(3)简述欧洲17世纪出现的科学模型如何代替了中世纪的宇宙图景,从而反映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环境态度的影响。(4)以辩证的观点来检验把环境分为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几个层次这样的做法。(5)区别不同类型的环境经验并描述其特征。
Page 3 · 2019-01-09
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看见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耶稣才让那些不信的门徒去触摸他自己。
Page 9 · 2019-01-09
由于失聪,生活仿佛凝固了,时间也似乎静止了。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失聪的最初体验是,世界仿佛停止了躁动,不再那么苛刻和紧张,这使得一种超脱与平静的心情出现,好比城市的嘈杂被模糊在细雨或积雪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一样。不过很快,这种沉静伴随信息缺失的状态,就会产生出焦虑、孤寂与离群索居的感受②
Page 11 · 2019-01-09
我们从眼中看到的世界与通过其他感官认识到的世界是不同,这是出于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太相信听见的东西,即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从空调大巴的窗户向外望,看到贫民窟肮脏丑陋、令人厌恶;但其令人厌恶的程度,只有当我们打开窗户闻见下水道散发的恶臭时才能深刻体会到。去“看”的人只是旁观者、目击者,与当时的场景并无瓜葛。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比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更抽象。眼睛会观察可视区域,从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目标、焦点和视角。可是,柠檬的味道、皮肤上的暖意,还有树叶的沙沙响声,给予我们的却是感觉本身。视觉要比其他感觉的空间范围更广圆。“远”的东西只能被看见,所以我们说能看见的东西离我们有多“远”,即使它们可能离我们很近,这也就无法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Page 13 · 2019-01-09
当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全部的感官都在同步起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他所能得到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来说,感觉的天赋却只被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哪种感觉器官能得到特殊训练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人对视觉越来越依赖。对他来说,空间是静态的、有边界的,是物品的组合或者搭接。没有物体和边界,空间就是空的。它是空的因在于看不见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到处有风在吹。我们把这种观点与南安普敦岛的埃维里克族( Aivilik)爱斯基摩人的观点做个比较。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空间不是被框住或是封装起来的总是在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它自身的维度。他们学着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保持警惕。他们在冬天的一些时候必须如此,那时天与地似乎合为一体,仿佛是同一物质构成的。那时候“没有中景、没有远景、没有轮廓,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风驱赶着的鹅毛大雪一那是一片无垠的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不能依赖永久性的地标作为参照点,而只能依靠积雪轮廓的改变状况,依靠雪的类型,风、带威味的空气还有冰裂缝。风的方向和气味是他们的向导,再加上双脚对冰雪的感受,使他们不至于迷路。看不见的风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里至少有十二个意思不相重叠的词来代表各种风。他们能让自己适应这些事物。在看不到地平线的日子里,他们生活在一个听觉和嗅觉所组成的空间里。
Page 13 · 2019-01-09
人类试图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神话和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案也可以被视为这样做的手段。为人类最深刻和最有切肤之痛的矛盾体验莫过于生与死。为了调和这对矛盾,神话就诞生了比如说,在神话中,人们可以设计一种状态,使一个人既死又活,或者在死后能够重新活过来中。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反映出人们在做一种努力,使得死亡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Page 22 · 2019-01-09
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如今的社会,交流和沟通非常迅捷,很难再让某个小群体相信自己仍然是某些事物的中心了,但是如果这部分人想把文化繁衍下去,这样的信念又必不可少。城镇规划师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0题,从而勇敢地尽力去保留这种中心地位感。比如,他们会给自己设计的小镇赋予“世界香肠之都”(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地方)的称号,更有甚者,还有“体量最大的城市”(马萨诸塞州的汤顿市),现代民族也会保留一些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他们明确知道不只是自己在这样做。戴高乐就曾经尽力向法国人宣扬,要重塑法国的中心地位。大英帝国也曾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枢组。在19世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Page 45 · 2019-01-09
《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相互冲突的环境态度。比如说,犹太人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沙溴很反感。他们所追寻的乐土应该到处流漪着牛奶和蜜糖。但是禁欲主义认为人类的功德和上帝的恩典都体现在荒野,所以它抱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无论直接与上帝交流,还是通过先知与上帝对话,都应该发生在一片荒凉中,远离会使人心猿意马的潺潺水响和嘈嘈人声。一片死寂的自然景观能映衬出信心的纯净。在基督教所载历史的早期,先贤们在寂寥的大漠中苦苦寻找着神。他们对大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就十分符合禁欲主义。
Page 75 · 2019-01-09
年轻人都追寻着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只有渐长的生命历史才能给他们带来多彩和奇幻的素材。世界扼紧了老年人的咽不仅是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而且还让他们感到时日无时间轴收缩了,空间也收缩了,于是老人们的性情和处事方经常看起来像小孩子一样
Page 85 · 2019-01-09
不过,自然界里有些因素不会轻易顺从于人类的约束,比如高山、沙漠和海洋。无论人类是否喜欢它们,它们曾经是,也都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直存在的要素,面对这些难以驯服的自然要素,人类一般会采取情感化的应对方式它们一度被视为神圣之地和神明的居所,但有时反而被视为万千器意汇集之处和魔鬼的栖息地。到了现代,这种心理反应中的情感因素开始减退,但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里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美学元素,无法随意抹掉。上文谈到,新墨西哥州的景观一度被认为“恶心”、“令人头晕”、“一成不变”。而如今,该州号称自己是“有魔力的大地”,而且宣称自己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旅游产业。
Page 103 · 2019-01-09
作为人类定居地的一种,雨林环境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成一体。在里面,分不清天与地,看不到目出,没有地标,没有一眼就能望见的山岭……在这里,时间的观念被削弱了。神话传说很少关心过去的事人们也回忆不起几代以上的族谱。雨林中的季节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在整整一年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植被总是极其丰富的,在视觉上不存在显著的变化。尽管俾格米人熟稔与他们有关的动植物,但没有季节轮回的概念。比如说,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食用的幼虫会变成蚊子,以及毛毛虫会蜕变成蝴蝶。
Page 116 · 2019-01-15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宇宙观反映出了自然环境里的一些特征,但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态的影响。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件事,即宇宙图景不过是现实中大地上的权力系统的一个投影而已。照这样考虑,就是一个格局的产生先于另一个格局,前者成为后者的成因。但这种观念的根基并不牢固。如果说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政治系统和宇宙统治的理念起产生出了平等权利的理念( part passu),恐怕还更准确些
Page 133 · 2019-01-15
念地情结( topophilia)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为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组带。这些组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要景中获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类的情感具有重要性的顺序,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是“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但对于那尚无子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Page 136 · 2019-01-15
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存在种类和程度上的差异,人们镇解这些差异,其难度不亚于接受彼此社会里的各种风俗习,代旅游业的发展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人们对收集旅游景点的贴低(如国家公园的贴纸)的爱好程度。相机对旅行者来说是必不少的,它能向自己和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到过某一个地方,比如山口湖②。如果一张快照没打上“某某地旅游留念”的标签,连风景地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这种方式拍摄自然并不味着真正热爱自然。旅游业具有社会功能,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却不能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个体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自于突然开启的过程,它很少受既定习俗的影响,也与固有的环特征无关。无论多么熟悉、平凡景象都可能展现出平时难得一的特质,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往往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Page 140 · 2019-01-15
在现代生活中,因为受到了更多特定情境的制约,身体与自然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间接。除了农业人口的萎缩以外,科技也在削弱人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的生存意义,娱乐意义却在不断增强人们透过汽车淡色的玻璃窗能看到风景,但玻璃窗实际上是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在滑水与登山的运动中,人与自然界是在冲撞的过程中形成对抗关系的。发达社会里的人所缺乏的正是善待大自然的态度,面这种态度正是某些反文化群体所追求的。在生活节奏较慢的时代,人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然界里。而在今天,这种状态只能体现在小孩子们的身上了
Page 141 · 2019-01-15
爱国主义有两种,即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地方性的爱国主1方面建立在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好景不长”的感知之上,即美好的东西经常难以持久,而帝国性的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些情感与反复鼓吹的帝国野心密切相连。例如公元1世纪的罗马,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德国,这样的爱国激情不会依附于任何具体的地理事物之上。吉卜林①曾说过“我不会爱上我国家的敌人”,这句话其实没法自圆其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切身体验到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样的感受,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帝国会沦为受害者,或作为一种易碎的幸福需要得到我们的怜悯。②
Page 149 · 2019-01-15
公元1500年到1700年的欧洲,中世纪垂直的字宙观渐渐转种新的理解,即世俗地呈现世界的方式,垂直渐渐被平面取代,旋转的字宙全景变成了平展的自然片段,也就是所谓的景在这里,“垂直”指的是空间中多层次的事物,充满了超越性的而且还与特定的时间概念相关联。一个强调垂直轴的世界常常符合循环的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的历法中如果有循环往复的节气,则很可能孕育出一种垂直分层的字宙观。人类倾向于形成垂直分层的空间观念,并形成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这依赖于由人的本质属性产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即能从具有隐喻性的知中辨识出这种垂直维度,人类的本质具有两面性,可以扮演种角色:一种是世俗的、社会的,另一种是神秘的、神圣的,前者间相连,后者超越了时间。这些角色可能被不同的层级或种胜成员所扮演,这样便出现了社会阶层;或者,这些角色也可能会个人在不同场合所扮演。尽管垂直的宇宙观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已逐渐衰落,但这世俗化的影响力还是未能波及世界其他地方,那些远离城市文和商业价值观的欧洲地区也没受到多少影响。大多数人,尤其农民,依然固守着分层的字宙观,体验着循环的时间,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
Page 196 · 2019-01-15
拿中国来说,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府将现代观念引入当地后没有能够动摇村民垂直的宇宙观和轮回的节气或节日观。当村民们完全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更多是受到了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国内其他地区事件(供需规律或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不是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影响之时,他们的宇宙观才彻底崩溃了。同时,原有历法之下的节日活动也跟着衰落了,代之以西方城市居民目前正在享有的各种节假日。
Page 198 · 2019-01-15
大多数城市,甚至是所有的城市,都会用一些公共建筑来体现对“超凡”的景仰,例如建一座纪念碑、一组喷泉、一个广场,或者是条宽度远远超出“平凡”的交通需求的大道。在西方的后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象征符号在城市的无序扩张过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位强势的统治者可能会在这里或那里布下一个形状规整的空间,以彰显他堂皇大气的格调一但它很容易就被吞没在由错综复杂的小路和摇摇欲坠的房屋织就的裙摆下
Page 257 · 2019-01-15
人的生理(2)与心理(3)认知结构,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形成了早期的环境观念(4)。人对于环境的认知受到个体(5)文化(6)以及环境本身(7)的影响,而恋地情结也与文化(8)与环境(9)相关。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恋地情节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相对原始的宇宙观(10)、早期城市(11)、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超越环境(12)、美国城市的进一步扩容(13)、以及回归郊区以及自然的新尝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