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者的乌有之乡

因为书中那些关于匈牙利的文字,终于下决心看完了长达七小时的《撒旦探戈》。

然而也谈不上“决心”,只是忽然明白了如何去看。仿佛打开了一个窗口,可以透过它直接望到中欧的灵魂。描述它的样子并不难,两个字便足够了:“游荡”。

在中欧,似乎没有谁是只属于故乡的。《撒旦探戈》中那一对故乡的叛逃者,在大风扬起的漫天纸屑中急行,镜头长得仿佛他们会永远走下去。他们是浪子、无赖、骗子、梦想家,村民跟从他们寻求变革,却又一次次跌落回熟悉的泥沼中。贝拉•塔尔拍的是匈牙利,却也是所有在繁华边缘生存的人共同的状态。画面中的乡村看上去是如此凋敝,仿佛我们的乡村,而底层的人们也有着相似的彷徨。当年如此,如今亦然。

那些生活在匈牙利土地上的中国“倒爷”起初让我很意外。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匈牙利是最先对中国开放免签的欧洲国家,也不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还有过这样一次出国热潮,人们背井离乡,重拾起华商的传统,靠着小商品与中国饭馆,奔赴遥远的异域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些人生存下来了,也有些人不知所终。

仔细想想,又很自然。就像作者在布达佩斯大街上,会被罗马尼亚女孩主动搭讪,又会在途经米兰的大巴上,与前往法国马赛的民工挤在一起,他们同样来自罗马尼亚。这一切与我们熟识的何其相似,当极权主义的阴影逐渐消散,驱使人们告别故乡就的不再是屠杀或者歧视,而是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选择看上去是自由的,可异乡漂泊的艰辛未必减轻多少。

这是一个预想之外的欧洲,也是这本书不同于大多数欧洲游记的地方。虽然也有谈及迷人的风景、古迹,或者珍贵的贵腐葡萄酒,但作者的眼睛始终望着那些游荡的人。不止是那些罗马尼亚人,也有流浪至此,或由此处流亡他乡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与他们相遇,以简短的对话素描他们的人生,又保持着理智的游离。于是书中的人与景总是散发着一种 “忧郁感”。但这和咖啡馆中看落雨的忧郁不同,这是审慎的思考无法绕开的副作用。作者并未逃避它,所以我们才有幸在书中看到一场更真实的中欧之旅。

其实在涉及到这片土地时,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学都有着同样的“忧郁”。从作者提及的简•莫里斯、约翰•伯格,到以这里为故乡的哈维尔、伊凡•克里玛。因为只要站在这里,一颗敏感的心就无法不被它动荡的历史震撼。仅仅是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家族悲剧,就让人不胜唏嘘:先是他的二弟马克西米连死于墨西哥共和党人之手,随后自己的儿子(也是当时的皇储)鲁道夫又因抑郁而自杀,紧接着,王后伊丽莎白(著名的茜茜公主)被刺身亡,而当人生接近终点,他的侄子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竟也连同妻子一起被枪杀于萨拉热窝。至此也就不难理解,约瑟夫为什么在愤怒中掀起了一战,奥匈帝国又为什么终归难免分崩离析。何况这还不是终结,再去看一看那些作者路遇的人们吧,其中有多少人的家庭曾在二战中为求生逃亡,苦难不止终结于奥斯维辛,如今他们寻回自我身份的路仍未走完。

然而中欧的精神并不是沉沦的,伤痛的记忆锻造出的是敏感却不脆弱的诗意。它存在于米沃什的诗中,也凝固在乔伊斯心绪流动的文字里。政治反复碾压过它,文学艺术却一次次庇护着它的重生,所以它不相信政治的乌托邦,却是作为许多人美学上的乌有之乡存在着。相较于常被当成欧洲文化代表的西欧,中欧更像是欧洲大陆灵魂深处的潜意识,不易触及,却以更微妙的方式同样有力的影响着整体。如此的清醒自觉,是其它一些动荡不宁的土地上仍未孕育出来的。

很少读到这样的旅行文学。其实去年初次读到作者写的《我的忧郁热带》时,也曾这样暗叹过。近几年旅游类书籍出版越来越喧闹,可身为读者,却感到更茫然。不是对旅行方面的书不感兴趣,而是在中文世界,不易找到认真的把关于旅行的文字当成文学来写的作者。在这个读图貌似比读文字更流行的环境里,选择这样的方式,意味着更多的投入与更大的风险,何况还是以这种非戏剧化的方式去记述。然而最终能够经受时间淘洗留存下来的,也应该是这类充满诚意的作品吧。很荣幸能这么早就读到这本书,也非常期待类似的旅行文学能够多起来。

最后,引述一段书中的话吧,相信对所有热爱旅行的人都会有启发: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比如眼前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如今却平静得如同暮年。”

—— 愿我们都能有机会抵达这样的土地:)

【曾于2015年9月24日发布于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