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海之飘摇的醉步之人——小林泰三之浅论

Nightraveller
Nightraveller @NightTraveller
看海的人 - 评论

本文为笔者所撰写的《小林泰三之追悼》一文中的部分观点补遗,但也可作单独阅读。

====================================

摘 要:首先,笔者必须讲明一件事情——本篇评论虽然照例采用了论文的风格,但是这次不会有参考文献,请将本篇当成是一种作家论或者杂谈即可。在以小林泰三的谋杀童话系列为核心,撰写过追忆文章后,笔者本欲就此放下对小林泰三老师的相关探究。但是细思之下,又觉得先前的评论过分“综述”。于是,又一次提笔开始考究。本文尝试分析的,是小林泰三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各类元素的创作以及融合手法。因而,这次纯粹是以笔者个人视点尝试浅析,如有失言之处,恳请海涵。

关键词:小林泰三;作品元素;风格浅析

一、 本质与技巧

就如科幻小说一样,推理小说本质是一种幻想文学。

这一观点曾被有栖川有栖老师强调过。而事实上,就连在战前与木木高太郎掀起著名的本格变格之争的作家甲贺三郎,对此类文学作品的态度也是如此——在其《侦探小说家的咒语》一文中有言:“我认为,侦探小说装得再怎么像现实,结果也只是一出闹剧罢了。所以,不免就觉得侦探小说至少有一处会是无聊荒唐的。”

无论推理作品本身采用了何种世界观,何种手法进行创作。或是发生在现实,或是改编自真实案例,都决然无法改变这一根本的属性。反之,就算引入其他幻想文学中的点子进行创作,也不会对其本质造成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因而,目前推理小说的创作正在经历所谓“类型融合”的过程。

作为一门类型文学,其下作品很多时候并不单纯讲求点子的惊艳,对于技巧层面的设计亦有要求。如将视角局限在推理作品中,那么这一方面的“技巧”,则是“设谜与解谜”的技巧。

这一说法看似很有谈资,实则只是相当简单的对于推理小说基本功的点明罢了。作者设置谜题无外乎如何设计误导,如何呈现谜面;而解开谜题的部分,则是伏线回收和解密手续构建的部分。

这两者构成了推理小说的本质。因而,对于推理作品而言,有时哪怕点子老套,老梗复用,也能依靠技巧上的包装将作品的观感拉上不止一个层次。推理小说讲求的“意外性”,并非每次都是靠着单一的推理层面的创新而夺人眼球。

也正因为有着这一“创作技巧”的加持,推理小说可以广博地接纳其他类型文学中的点子,化为己用。无论科幻世界,还是怪谈惊悚,均可被当做养料吸取,从而诞生出适合“推理”发挥功用的空挡。

抱着这一观点,回头来看小林泰三老师的谋杀童话系列,便不难发现这一系列作品的基本套路。小林泰三老师所采用的,是通过塑造出一个恰当的世界观,缔造出了误导“合理产生”的空白区域,从而在其中应用自己用到炉火纯青的那些创作技巧。

这便是,最为直白的分析。

二、 元素与创作

小林泰三老师本质还是一位科幻作家。比起科幻恐怖推理等其他创作,其下作品中,最为出名且口碑颇佳的,还是当属《醉步男》《看海的人》这些SF作品。

但是,这并非说这些作品本身只拥有SF单一的赏析视点。事实上,如若统计一下便会发现,小林泰三老师在角川horror文库出版的作品,比之在早川SF作品中的创作数量要多。

如果按这一方式来理解,是否有应该说,小林泰三老师作为恐怖作家的身份更合适?

其实也不是,实际上,小林泰三老师的作品所含有的元素有很多。SF、Mystery、Horror、Action等等都是相当常见的元素。以硬核的SF设定搭建世界观,以Mystery或者Action的元素填充剧情,中途穿插以body horror描述为主的重口桥段,或者结尾悚然反转下的一击。而统合这些元素,实现上述内容的方式,便是来自于小林泰三老师的创作技巧。

先从SF设定开始讲起好了。在话题正式开始前,笔者先行介绍一下小林泰三老师喜欢使用的剧情推进手段吧——对话推动剧情。小林泰三老师的诸多作品,尤其是以先前提到的谋杀童话系列最为典型,登场角色之间无不会发生各种长而微妙、诡谲到仿佛让人觉得脑回路根本异于常人的对话。而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情节就在其中不知不觉紧张到了下一步。这种电波系的对话自然是小林泰三老师的风格使然,实际上,其在部分短篇中甚至将这一模式作为剧情彻底展开的契机。而能构建这些电波系风味对话的前提,其实于其说是书中角色幽默的脑回路,倒不如可以更为恰当的形容——书中角色宛若图灵机器般对这些日常对话中的语句,进行了非常单纯的形式化的逻辑分析。

掌握这条规律,便可以复现小林风格的电波系对话了。举例而言——

==============================================

“如果你是我的朋友的话,请拨打这个号码。”

“好的我懂了,但是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个号码。”

“难道你是我的敌人嘛?”

“什么算是你的敌人。”

“不是我朋友的人,就是想要对我不利的人,便是我的敌人。”

“那我不想对你不利。”

“那你可以拨打这个号码了,对吗?”

“为什么?”

“你不是说不想对我不利嘛?”

“对,我不会对你不利,但我不是你的朋友。所以我不能拨打号码。”

“可是拨打了这个号码,我才能确信我和你能继续联系啊。”

“为什么我要和你继续联系?”

“因为你是我的朋友。”

“我不是你的朋友,所以不能拨打这个号码。”

“为什么,你是我的敌人嘛?”

“不,我不会对你不利,所以我不是你的敌人;但我也不是你的朋友,所以不能拨打这个号码。”

====================================================

以上,便是笔者现场仿写的这样一段对话。当然,笔者不可能完全复现出小林泰三笔下那种纯粹的电波狂气风格的对话,若能有几分相似之处,则已经相当欣慰了。

为什么笔者要突然宕开一笔描绘小林泰三老师的对话风格构建。原因在于其对于SF设定下的世界观塑造,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种对话风格的构建中寻找到类比的原理。

小林泰三老师对于自己笔下SF世界观的构造,往往极具硬科幻的氛围。各种学术性的名词,以及极具想象力的空想世界构筑相当精彩。这离不开其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理工科出身,还源于其对于现实融入了某一设定后的延展想象。

在短篇中,其世界观则更多具有从一个定理或者一个既定的场景出发。或是一个已经在宇宙中进行生活的世界,或是一个所有人都患有顺行性遗忘病的世界,或是万事万物皆是虚拟的世界,或是完全架空的一层异样世界。

但在长篇作品中,小林泰三老师无一例外地会耗费大量笔墨构筑起一个相当完备的“异质”世界观。

在《逃离未来》中,其对于未来世界的描绘起源于AI发展和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在《没有人会特地去杀僵尸》中,描绘僵尸生活背景下的故事,仅仅是依靠病毒进行展开;《谋杀童话》系列则均是二重世界进行联系的,《天狱与地国》中则是完全的一个重力倒转的荒芜空间。

小林泰三老师对这些世界观的想象,基本依托于已经存在的定理或者实际有之的概念。通过对一个相当简明的点子进行拓展类比,专门为此打造合适细节,从仓促粗糙的模糊想法升华成一个可行的点子后——

再将其放入到“现实世界”中,然后让其不断拓展其发展。在其充沛的想象力中,这些设定肆意地侵蚀着现实,改变着我们所处社会的面貌,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则会挣扎着与这种现象进行对抗,并最终形成一种成功适应了这种设定的崭新而颇为“异常”的科幻世界观。

接下来,就是该如何使用这层设定了。

根据情况,大部分时候小林泰三老师都是会将这类世界观的阐述放在了前中期,为后续的情节搭好足够结识的舞台,随后让角色们在其中狂气乱舞,横冲直撞。

这一部分的剧情填充,便是以其他元素为主了。在构建完足够的SF设定后,小林泰三便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擅长的各种元素推进剧情。无论是让人类和吸血鬼在夜晚上演惊险刺激的逃杀环节,还是让一群年迈体衰且随时就会被夺走记忆的人上演逃生大戏,甚至是血肉淋漓的重口特摄、机器人大战都是随其心意而定的。 而既然笔者接下来所想探讨的,则是——

三、 情感与盲点

小林泰三老师很喜欢探讨人的自我与本质,还有世界的真实性。而对这些母题进行探讨的媒介之一,则是人的记忆——或者说,就是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差异。

或许也是如此,其很多作品中都有对记忆题材的探讨。而且小林老师真的很喜欢顺行性失忆症的设定,在长短篇中均有用及。

先前有分析过小林老师的SF设定,实际上其相当一部分作品之所以能被划分到horror领域——名为SF下的恐怖。

小林泰三老师的不少作品中总是带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恶意。也不外乎其被冠以“邪恶的鬼才”之名。在其狂气的想象力之下,作品中的SF设定不仅会服务于一些颇具哲学性质的探讨,还会被当做增强情节意外性的手段被巧妙地“当做武器使用”。

除却一些正儿八经的怪谈和恐怖作品,小林泰三老师笔下的SF恐怖来源于其通过设定和情节而引发的,对于某一些“直指本质”的问题思考——我所处的世界真的是真实世界嘛?我真是我自己嘛?我是人嘛?

诚然这些问题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再“新鲜”,但依然会慢慢的阅读过程,宛如冬天的寒气一般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反转,逐步借由角色攀上读者的后背,顺势一发直击心脏。

这是其一部分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小林泰三老师的创作技巧。

由此观之,其实不难理解一点——那就是小林泰三老师对于人物反转的执著,尤为是身份上的叙诡。

小林泰三老师诸多Mystery性质的作品中,身份诡计的用及次数是相当多。基本上这也可以理解为,小林泰三对于who的设计颇有想法。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于SF设定的把握和horror系创作的方向。

他非常喜欢通过利用角色的身份进行反转,而且依托其设定,这一反转的呈现还会有更多的展现。从其出道作《玩具修理者》到其去世的遗作《逃离未来》,均可见到这一设计。

不仅仅是人物间身份的互换,亦有字面意义上的“此人非真的此人”,角色并非真的角色——这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这与之喜欢探讨“人的本质”这一创作方向是分不开的。而实际上,就笔者个人阅读的小林泰三大部分作品而言,这一反转确实被小林泰三老师用得很精湛。在很多作品中,都靠着这一技法,实现了相当邪恶的意外性。

而另一方面,虽然小林泰三老师有着这般邪恶的创作倾向,但同时,也有极为纯澈的一面。也就是其对于感情的塑造。

实际上,小林泰三对人物情感的塑造,尤其是爱情的塑造,相当具有古典浪漫主义。其笔下很多作品中的角色动机,都可以用一个“爱”去形容。因为喜欢,所以可以上宇宙,打破隔阂,乃至一路从干出去。

小林泰三老师对于角色之间的爱情描绘相当专情。其笔下很多来源自SF的宏大浪漫,又往往会收束角色之间极为真挚的情感上。此点在《看海的人》中不少短篇中,均可见之。对于这一浪漫情怀的描绘,又在小说层面增添了其作品的可读性。

当然,也有不少时候,这单一的情感会必然地走向极端,呈现出一派极其异味的血色浪漫。此点也要特地言明才是。

四、 思考与综述

笔者诚然不善于写综述考察之外的评论,毕竟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考察的话,总归会感觉并不稳妥。不过本篇也算是补遗之作,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给笔者此前的追悼文章补充一些观点。因而,多少有些随心所欲。 当然,将本篇评论独立来看也没什么问题。

在读过小林泰三诸多名作后,笔者确实可以自信地说,小林泰三老师是日本幻想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颗明星。其风格之多样,点子之精妙,想象力之狂气,思考之有趣,呈现之吊诡,都可以说是在当今日系SF作品中独树一帜的。

老实说,笔者越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全文读罢后,仍然觉得没能将小林泰三作品之魅力和技巧全然提炼出来。不过,笔者也自知无能。这本就是篇浅论,如能至少有一个观点略微触及本质的话,那笔者就再满意不过了。

时至今日,笔者为后续依然能有小林泰三老师的新书引进而雀跃不已,每次阅读都颇感有趣。对上电波的作品,或许确实是不需要多加言语表达的吧。

只可惜,小林泰三老师英年早逝。如今已是其过世第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