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鉴书团】《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读后感

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近几年的两个事件:一个是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一个是写诗程序小冰出现。他们都表明了原来在人类能够优势处理的环节上,机器也能够插上一脚了。

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总想知道,如果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在智能方面的很多的能力的时候,智能中还有哪些部分是无法被还原的。最近看的侯世达的访谈提到了情绪是界定智能的标准,也有作者认为是自反性或者对自身的自觉。我的一个模糊的预设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既是帮助人类理解自身认知的一种途径,同时也从反面促使人去思考到底人类的心智中什么是无法被还原的。之前也有阅读一些基本的读物,比如塞尔的《心、脑与科学》、霍夫斯塔德编的《心我论》等,但总觉需要在历史脉络或者问题史的维度来理解这些问题。

翻开书,其实有点失望,因为本来以为是讲述人工智能的历史,或者至少是关于“智能”或“心智”问题的理解史。作者恰恰绕开了这个问题,将智慧定义为设定目标的能力,而将智能理解为搜素和检验的来获得达到目标途径的能力。不知道这种区分智慧和智能的方式是基于什么?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回避了很多心灵哲学式的提问之外,实际上也从棋类软件开发的角度来谈人工智能将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本书也是按这一逻辑展开的。

实际上无论国际象棋、将棋还是围棋,他们都是一种游戏,因此都需要一定规则,纵然千遍万化,与人类直接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的能力相比,仍然相对单纯,并且可以计算,作者也提到了如何将棋谱图像化处理的问题,从而使得棋类游戏能够被评估。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作者涉及的人工智能所处理的问题是被高度被这一类“智能”运用方式所规定的。有一个更有意思的讨论对象实际上是小冰写诗,因为这涉及到人工智能无法直接处理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是否能被模拟的问题,然而我们称“随机生成”是创造性的体现么?在小冰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能够模拟音乐的随机生成的软件。对于这一点,首先不应该抱残守缺的认为,艺术创造性的载体必须是具有天才的艺术家,需要将创造性的权力扩展;但仍然会派生的问题就是,如果一切随机生成的因素都是创造的话,那么创造性的将会是没有难度的。没有难度也意味着,人和艺术质料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作者通过了程序员设定标准、科学还原主义、人类天才、人类的基本范式等几个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以及人工智能中设定目标的问题。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模仿的是人类神经元的认知方式,这种模仿即是深度学习的方式,但获得智能的过程首先需要摆脱人为的帮助设定标准,达到自我评估。同时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是科学,因此无法用还原主义解释,因为其中有太多“黑魔法”(不可解释)的部分,正如人类智能目前也仍然是一个黑箱。当人工智能能将深度学科和强化学习相互结合的时候,就能在一定领域内超越这个领域内人类天才的水平,比如阿尔法狗的诞生。同时因为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是成指数级的时候,一定时间就会达到奇点,从而超越人类能够想象的边界。作为文科生,这些部分都是以前了解不够的地方,看了之后也多有启发。

关于奇点问题,我认为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奇点以后的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控制,而是到了奇点之后,人类当下社会的结构性的问题是否会因此被更加固化,正如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所展示的那样,互联网在拆除一堵堵围墙的同时,用VIP、正版、知识付费、甚至直接的权力介入建了另外的更严厉的高墙。在我看来,激进的社会变革的维度至少不应被智能的快速变革所忽视。更加激进的方式是让急速的智能进化成为社会革命的助力,至少严肃的思考者不应该拉在技术变革想象后面。这就涉及技术和人文的关系。

作者随后提到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即人工智能需要被设定伦理标准,但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复制了人类的偏见和恶劣的部分,他举例说到翻译程序中机械复制社会上的性别标准的刻板印象;将大猩猩标注为黑人以及人工智能学会了黄色笑话等等地方;这里不经哑然失笑,程序员眼中的社会还是挺单纯的。。。

最后一点,作者写到,人类的意义和叙事即是人类设定目标时候的优点,同时也是人类的限制。这一点很有意思,也毕竟给我最初的疑问有了一些初步的解答。

是啊,人有善意、会心碎;既有极为抽象的感情,也有只指向具体对象爱。我们自然希望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都能够被解释,被讲述成一个供自我参照,有反思性的故事。但这一切又都会构成自身的限制,阻碍行动。作者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人在下棋的时候,常常会为自己每一步棋寻找意义,比如这一步是进攻,下一步是防守,这一招又是试探。但人工智能棋手在下棋的时候,完全不管这些,所以下出了令人吃惊的棋路。而人类棋手也从这些机器的棋路中学习到很多,已经出现了许多学习机器棋手棋路的人类棋手。

原来游戏比我们原来想象得还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