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一个故事“审美干扰镜”【含内容透露】

把后面几个之前没读的故事读完了,意识到一个问题:科幻作为思想实验的重要性其实完全可以超过文学属性,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充分展开对某种可能性的讨论,文学上的平淡甚至枯燥都是可接受的,它仍然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科幻故事。

最后一篇“审美干扰镜”尤其典型,它几乎是一篇各种观点的留言本,很难说是文学,但却直接触及当下现实,也预示着马上将至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这事早晚会发生,其初级版在“美颜”技术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早已发生了。 不说同龄人,只是看看父母辈发的照片,也都基本是美颜过的。虽然目前粗糙的美颜还很容易被看出来,但随着技术发展,一定会越来越难被察觉,甚至渗透到网络之外(并不是医美这种不可逆又风险大的方式可以比的)。记得有一期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他们就提到过,如今录节目时的主持人形象几乎都要经过后期修饰,但在他说之前,我们根本就看不出来也意识不到。所以现在除了面对面相见,都很难说自己看到过对方什么样了。

虽然这篇中的“审美干扰镜”目的是取消外貌美的差异,但这么做和“美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基于技术干扰人类的审美本能,而对本能需求的干扰一定会对人类群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一定会有大量的人无法抗拒尝试的诱惑,而尝试后的人基本不会再选择放弃。随着这个群体的扩张(它必然扩张),社交压力也会渐渐让拒绝的压力越来越大(直至被视为“不正常”)。手机和微信是已经有了的例子,甚至互联网本身就是。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表面上“永远”可以选择,可实际上你根本无法拒绝,隐私交换的并不只是便利,而是继续当“正常人”的资格。

还有一种风险小说中没有写到:美化(或者屏蔽差异)的程度是可以与消费的层次对应起来的(就像买什么样的手机)。所以恐怕文中这种平和的观点交锋只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真相是早在人们意识到之前,他们就已被套牢无法回头。

即使你还没主动试过美颜,你的“颜”也早就被帮你拍证件照的人“美”过了。(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也一样做过把脸上的痘痘P掉的事。)


说句题外话:有时会想起在泰国时认识的一对韩国夫妻,妻子一点儿也不美,戴黑框眼镜,微微龅牙,丈夫眼睛小小的,有点儿驼背。两个人都很瘦,衣着也保守得像上一辈,虽然年纪看上去其实也就三十出头。

可是他们是我唯一无法忘记的韩国人,也是相交不深但很想念的朋友。因为他们很真诚,又有种特殊的平静气质,在清迈那么嘈杂浮躁的外国人圈子里像两个不谙世事的古代人。妻子甚至还和我聊到过自己很喜欢《简爱》,更多的我记不清了,但是一直记得她坦然的微笑。丈夫话很少,但也彬彬有礼,笑的时候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线。

那半年中我遇到过太多次韩国人,各个年龄的女性几乎都打扮得光鲜亮丽,中老年女性都涂着颜色艳丽的口红,年轻姑娘也确实明显感觉到长得都很美,当然也往往很像,是那种看过就会忘记的好看的美容脸……

他们说是因为想让孩子去当地的国际学校,所以才来的清迈。可也许也是为了更自在的做自己吧?总觉得他们一定不是平常人。 爱屋及乌的时候,还是会觉得耐看的美才更值得追求。

【曾于2018年7月2日发布于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