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橘子皮
读的时候一直在感叹,天呐,原来塞林格有这么好,他的短篇真的不错……
故事都有些忧伤凄惨的调调,人物讨论着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却给人冰山一角的感觉,其身后是整个整个人生的破碎(比如《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是我好喜欢的一篇),因为战争、因为城市生活,或者说人生就是那么凄凉万状。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是人生的大悲。《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都充满开放性,那些不明确的、只能由想象去补充的部分,使得故事回味悠长。塞林格的冷幽默也很好玩。
《香蕉鱼》中的主人公西摩,在《下到小船里》一闪而过。
这种故事中闪现的配角,仿佛是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与故事之间似有若无的关联太有意思了,在《九故事》中没有太明显,也可以说是更深一层意味上的。(关于《九故事》的禅宗公案,推荐这篇解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32400/answer/59858467 如果没有这一主题,《九故事》里的短篇小说也已经很不错了,而这一主题使它成为了一本独一无二的短篇集…… )
《低俗小说》和藤原薰的《思考少年》都是这样迷人的故事之间互相关联的封闭结构。
提到《思考少年》,我就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发生联想,因为都出现了一个高墙中的修女形象。但后者更像是在对俗套影片里的浪漫情节进行嘲弄,那“所谓的浪漫幻想”是可笑的,我们终将放下自以为是的清高,回归到没有光鲜外表的生活。而《思考少年》里的小修女,则最终走出了修道院,看到墙外美丽的风景,感叹道:“原来在外面也是有上帝的。”
《九故事》中继续出现了许多孩子的形象,他们既美好,又有着孩子无知觉的残忍。孩子不再单独是代表纯洁美好的符号了,那些闹腾、无知觉的残酷无情,或者神秘的早慧(《特迪》中的高人转世),使得塞林格笔下的孩子形象又耐人寻味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