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的部屋
开门见山地说,电影几乎是重写了余华的原著。然而所有改动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把原著模糊的时间改成了明确的1995年。(余华原著于1988年发表,可以推想时间大概也是1988)
那么为什么选在1995年呢?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三个场景:
1.热爱诗歌的王宏被疯子(?)杀死
2.梦中马哲抱着着火的放映机跑向水里
3.许亮说自己因流氓罪入狱8年
由此可以推出导演的意图:
1.80年代理想主义盛行,其标志就是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音乐人,电影行业亦走在了春风里。(海子,顾城,骆一禾,崔健...)然而由于某些原因,理想主义在90年代日渐式微,许多诗人歌手的经典作品都创作于80年代,更有些人的生命都结束于80年代末。对理想主义的缅怀是隐喻之一。(《宇宙探索编辑部》《漫长的季节》都有这一主题)
2.1983年我国开始第一次“严打”,这是许亮入狱的时间点。剧中明确的1995年,正是第二次“严打”即将开始的时候。要知道,“流氓罪”十分严苛,当时只要在街上牵个手都有可能被直接枪毙。
电影中,幺四婆婆有受虐倾向(即SM中的M,她和疯子的关系不清不楚,可能是把他当做丈夫的);许亮是个异装癖者;王宏和钱玲写情诗。这些在当时都是见不得人,只要被发现就可能直接被枪毙的重罪。
前两次严打时期,给人安的罪名是十分荒诞的,“捉流氓”甚至近乎于疯狂。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开头就说:“在疯狂的时代,要想生存,非变得比它更疯狂不可。”《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也有一部小说叫《小区》,和这部电影的风格十分相似。
于是在疯狂的时代,产生了三个疯子---“疯子”,马哲和?
和小说相比,电影其实也是比较明显地指出杀人者是疯子的。婆婆作为一个M,从受虐中获得快感,只是施虐者是个疯子。可以猜想在这一过程中,疯子下手越来越重,最终杀死婆婆。这是河边的第一个错误。
王宏把约会地点选在河边,然而在疯子的脑海里,那是他施虐的地方,现在婆婆死了,恰好出现的王宏就成了新的受虐者。这是河边的第二个错误。
电影一开始村民的谈论透露出孩子们会经常向疯子扔石头,疯子却只觉得好玩。在他的印象里,用石头打人并不算伤人,只是在玩耍。于是,小孩就这么成了玩耍的牺牲品。这是河边的第三个错误。
疯子是疯子,马哲也是疯子。其一,马哲第一次见疯子时,后者把衣服泡在河里,在上面放石头,于是马哲也把衣服给了他。之后一个镜头,马哲的衣服架在中间,右边是他和疯子,左边是徒弟和领导,衣服隔开了正常人和疯子。结尾,疯子穿上了马哲的衣服,马哲用石头砸死了疯子。衣服是伪装,把马哲装成了正常人。
其二,各种迹象表明马哲并未在云南立过三等功。然而马哲却坚信自己立了功。再对比一下时间和地点,他很有可能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了刺激,患上了精神病。
其三,马哲相信自己在庙里杀了疯子,同时疯子变成了正常人。实际上是代表疯癫已经转移到马哲身上,所以他才能看见照片里的疯子,和完整的拼图。
一年后,马哲的儿子在浴缸里玩水,他把玩具放在衣服上,正如前两个疯子一样。最后他把眼睛转向观众,打破第四面墙,正如在即将到来的疯狂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了疯子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和前面的冷色调不同,这里用了柔光的暖色调,所以最后是不是马哲的幻想,这点是存疑的,《漫长的季节》最后也用了这一手法)
最后,电影院是做戏的地方,在这里办案,演戏给大家看。梦是幻想的地方,在这里破案,真假让大家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