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
想看的电影因为昨天有事今天才去,想到之前为了赶上上映当天这种时间点放弃了一些其它的事,当时觉得自己这种取舍的形象以后回顾一定很浪漫。我以为电影是造梦、人生、每秒24帧的真实。🌝那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发现原来预告片里的画面出现在荧幕上会让人心情愉快。
我以为电影院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群需要安慰的人走进去,就能恢复和另一个世界的链接。😋后来才知道它还有嚼薯片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窃窃私语的声音,可恶的男孩给女孩剧透的声音,啊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一个人看什么电影?”“少看几分钟没关系。”“都放完了还坐着干嘛。”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欢笑、抽泣、鼓掌,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我试图假装知道这些事儿做个可爱的人。可爱的人一定不会对自己认知外的事物表现出任何惊讶——除非他们想要你这样。而酷酷的人总是更酷,他们总是坦然接受你的一切,即便你不仅想要这样。
我还记得那个夜晚,回去的路上我兴奋地在输入框打字,把毫无组织的想法一股脑地塞进豆瓣的短评。发动态倾诉着自己的快乐,啊你知道吗,那个导演哦,这次居然是happy ending也!我反复咀嚼着自己的感想以备将来,毫不怀疑自己短短几年就会忘记那些如数家珍的台词、名词、名字。
在视频网站上经常看到“如果你不XXXX,就不会知道XXX”的标题,想到以前觉得自己会看一辈子电影的蠢话。啊那句台词怎么说的?“如果你要用《泰坦尼克号》的台词表白,那对方也应该知道《泰坦尼克号》才有用吧”。🫥爱好都是糟糕的喻体。
以现实为舞台的奇幻故事很好啊,它在故事里展现出与现实不同的逻辑,而故事里的人们并不会为此诧异——现实里的人类总是好笨,他们看不出来可能性,永远活在自己的逻辑,不知道生活还可以那样。电影不必深刻,它呈现、揭露。它可以只表达最浅显的那一层,故事开始了,结局就确定了。一个导演可以永远拍16岁的故事,因为这世界永远有人16岁,但今天的16岁可能会面临和十年前16岁不同的问题,而且16岁的难题并不比26岁遇到的困境更容易。啊这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