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凄凄
- 该文 2021年 2月13日下午2:54 首发于Steam评论区,豆瓣仅做记录之用,不予评分。
- 评测时游戏总时长为 3.4 小时,推荐。(Steam记录)
- 喜欢我的评测, 还请到Steam支持一下: Steam 社区 :: Dgnic :: 评测 烟火 (steamcommunity.com)
- 文章可能持续更新,如有更新会在文末分割线标注,不会直接覆盖删减。
- 评测极其主观,但非常欢迎加我 Steam 好友,交流你对评测的想法,或者分享对游戏的体验。
也不知是不是约好了,2020年一过,国产的好游戏是一个接着一个往外蹦。 先是模拟经营类的《戴森球计划》大受好评,接着是修仙模拟的《鬼谷八荒》热卖,中间捎着一个roguelike类的《归家异途2》,都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也许是觉得该来点清冷的了,于是《烟火》,带着一身的冷峻与璀璨绽放于夜空。
我是赶在大年三十到来前还有段连续的空闲时间,花了一下午通关了游戏。 开始前倒了杯热茶,等到游戏结束,剩下的半杯却是已经凉了。 有很多话想说,也不知从哪里说起,于是我动手开始写。
既然《烟火》是一款恐怖游戏,在开始之前,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先说一下它究竟有多“恐怖”。
正如我前文写到,《烟火》的气质是稍带清冷的,它其实并不是一款喜欢 Jump Scare 的恐怖游戏,从整体来看,它更注重氛围上的营造。 它并不会恐怖到让你不敢往前走,但它确实有它自身的可怖之处,以一个不那么直接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游戏的人物似乎并没有做得那么写实,而是相对美型。作者自然有他的考虑,不过这客观上也确实降低了这款游戏的恐怖程度。 总的来说,哪怕是像我这样的胆小人士,都可以顺利游玩,所以真的可以尝试一下,相信我吧。
在游戏里,我们将会扮演一个新加入侦查队的刑警,随队前往一个偏远小镇,找寻一宗灭门惨案的真相。 灵车、棺材、火烛、纸符,以及各式各样摆在灵台上供人瞻拜的佛像,这些民俗元素会依次出现在游戏中,共同搭构了故事的舞台——一个零零年代的典型东方小镇——已经逐步迈入了现代化的设施,以及依旧囤于旧社会的思想。 而整个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中式恐怖的魅力 -
前段时间看到一张梗图,图上总结了各国的恐怖类型,欧美恐怖是无法交流的怪物恐怖,日式恐怖是无法理解的认知恐怖,而中式恐怖则是压抑难受的氛围恐怖。
氛围。
我喜欢这个词,就如我深深地害怕它。 没有不可名状的深潭怪物,没有随心杀戮的可怖存在,可阴冷依旧如影随形,绝望却找不到发泄途径,只能原地空转压抑至极,这是《烟火》展示出来的中式恐怖。 传统的、封建的、根深蒂固的,所有恐怖都耕植于本土,属于我们最熟悉的文化的一部分。
就好像家里长辈在酒桌上胡吹,酒过三巡之后,见闻最广的那个阿叔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讲起一则曾发生在附近的街坊怪事。 你撑着腮帮子偷听,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真是假,只觉得那么遥远,又近得吓人。头顶灯管噼里啪啦响了一轮,你才发觉已经出了一身冷汗。 听了有些怕,怕了又想听,游玩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的体验。
前段时间我就在想,恐怖游戏其实是国产独立游戏一条值得考虑的出路。
国产游戏最大的困境在于,受限于有限的成本及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却要被放到国际水平线上进行比较。 而恐怖游戏无需大制作的游戏形式,省略了不用大力气打磨的战斗系统,以及黑灯瞎火不需废大力气的游戏场景,都让整体的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范围。 而中国封建迷信社会尚去不远,甚至在很多地方还保有阴暗的影子,都是孕育恐怖游戏的绝佳温床。谁看了中式恐怖,不心里发凉?这其实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如今单机游戏的传播,有时候还需仰仗直播的热度,恐怖游戏的节目效果好,如好好打磨一番,想必不会太过冷门。
当然,如何把握好审核与灵异的平衡,我想这还尚需探索。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烟火》已经走出成功的一步。
注意:之后的内容以游玩体验为主,可能涉及剧透,建议游玩后观看。
- 冷清燃起的烟火 -
作为一款售价三十来块的恐怖游戏,恐怖部分不够恐怖,流程时长也只有三个多小时,《烟火》最后却能够获得“好评如潮”的评价,你说这单纯是国产游戏的标签加成,着实没什么说服力。 在我看来,《烟火》很像一首诗,恐怖游戏的表壳是它一句句晦涩难懂的词句,只有轻轻地读起,才发现它裹着优美流畅的内核 。
正如上文一直在强调的,《烟火》是非常中式的一个游戏,它不仅仅有味很足的中式恐怖,也有味很足的“中式”剧情。 它流淌着极其纤细轻盈的情感,一如中国文化那样,含蓄又内敛。
烟火轻轻地在天际盛开,那么安静,比井里的星空还要美。
其实我不是很愿意把《烟火》的剧情拆开来讲得那么细,哪怕我看见很多人在这么干。我深怕我揉碎来,自己也找不回最初的感动了。 烟火盛开是美的,我只需要记住它那时绽放的光芒就足够了,不必细究烟火是怎么制作又是怎么运输的。
它并不是毫无瑕疵,它细节太细碎还没讲清楚、它有些地方不合逻辑、它几条线写得还很稚嫩、它…… 我能找出很多它还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可它做好了一件事——营造了最好的氛围,得益于极佳的演出、利落的文笔、灌注到故事里的情怀。于是所有的感动都来得顺理成章,所有的离开也都有了回响。 我还记得当我翻到那张大头贴的感受,好像张嘴想骂几句不合逻辑,或者斥一下世道如何,可是最后支支吾吾,只敢偷偷喘几口气。 这么一喘,眼泪就差点憋不住。
在时代的格局上,它不及几位前辈;在叙事的技巧上,它还有进步的空间。 它只是铆足了劲,狠狠地燃烧着自己,死在了天空,留下了清冷的余晖。
“他下葬那天,柳树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泣。”